![](http://epaper.oss-cn-hangzhou.aliyuncs.com/cfb/other/57c84a0706e0c.jpg)
![](http://epaper.file.routeryun.com/other/other/5589280d22ceb.png)
“一村一品”发力准 脱贫致富有奔头
扶贫贵在精准,我县针对实际情况,找穷根,精施策,充分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立足市场需求,突出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8月29日,记者来到位于江淮分水岭脊背的吴山镇楼西村。该村岗冲之地,土地贫瘠,缺水易旱,楼西和其他45个村一起戴上了“贫困帽”。想“甩帽”支柱产业是关键。2015年,当地政府引进生命力强、种植技术难度小、易增产的阿根廷奶油小南瓜,扶持农户种植。
楼西村贫困户陶敬邦去年通过政府免费提供的奶油南瓜种子开始试种,尝到甜头的他,今年春季扩大了近40亩,产品通过超市销售供不应求。“现在市场销售很好,批发单价每斤在2元左右,亩均效益在五六千元。”陶敬邦坦言。看到阿根廷奶油小南瓜良好收益,今年楼西村通过家庭农场、合作社等辐射,带动了12户贫困农户种植。该村计划种植面积明年扩大到500亩,优先发展扶贫对象户。
而与淮南市寿县交接处的吴山镇薛店村,当地的徽一品瓜蒌专业合作种植基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不仅带动村民和贫困户一起种植瓜蒌,还吸纳贫困农户在基地就地就业,实现增收。69岁的郑向兵大爷就是其中一位,老伴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家里只有几亩田收入。今年在驻村工作队的介绍下,郑大爷来到瓜蒌种植基地干些零散活补贴家用。“干活离家近,还能照顾到家,平均月收入1200多块钱,收入蛮好的,手头也不像以前那么紧了。”郑向兵满心欣慰。
“瓜篓一次栽植,受益快且长期受益,种植当年差不多就能收回成本,第二年开始受益,第三年进入盛产期。而且,现在市场需求量大,销路也有保障。”微一品合作社负责人邓宗才说,从挑选品种,到瓜篓的种植管理,都有镇里的农技专家提供“保姆式”的技术指导,所以农户种植技术和管理不用愁。
薛店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关鹏说,随着全村瓜蒌产业规模发展壮大,目前已有10户贫困户在基地务工,另外全村还有十多户贫困家庭也开始种植瓜蒌,全村种植面积达到了500亩。
发展产业,促进就业,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重要举措。今年,我县在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动下,全县共有38个贫困村建立了特色种养业生产基地,培育贫困村专业合作社28家。图为陶敬邦采收奶油小南瓜。
(杜 刚)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