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10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文化周刊
2016年10月10日

倚天拔地帽峰山

记者 潘璐璐 通讯员 王阳倩

帽峰山,又名妙峰山,在宁海县城东北5公里,北麓为原山水乡诸村,属中部干山。山上多松树和灌木,主峰海拔583.7米,以主峰形似帽尖而得名。

帽峰山西南接杜鹃山,东南迤连龙门坎山(海拔422米)、许家岭、小西天、姚家山、亭头山(海拔188米)、大梁山。东北连铜岭岗、茶山,北麓原有建于梁天监二年(503)之法海寺,今已坍塌无存。西下竹口,复起大中山、大亩山、馒头山、庙后山、应家山。此山风景秀丽,人杰地灵。光绪《宁海县志》有载:岁旱有微云覆其上必雨。至今应验如故。即帽峰山自戴“斗笠”,当山峰上有云并盖住山尖后,所管区域必将下雨,但绝对不会下到黄墩港东岸。

桥头胡《黄墩胡氏宗谱》载黄墩八景诗第一景“妙峰卓笔”,就写下了帽峰山:状如一支判天的乾坤巨笔,纤削凌空屹立于众山之先,霞笼千古、花晾三春的秀美雄姿。清朝金蓬山曾有《妙峰拱秀》云:祠宇秀气钟,堂前拱帽峰。倚天形岌岌,拔地势重重。峦自冠蓬岛,花应插玉蓉。欲寻仙子洞,一带白云封。

桃源街道东起帽峰山,西至雷婆头山,北至同三高速宁海出口,南至时代大道,占地58平方公里,总人口13.5万人。帽峰山是其辖区内标志性的一座大山,2016年街道推出具有标识性的LOGO,其上半部分就取自帽峰山的轮廓。

藏在岩洞里的民间传说

帽峰山里多岩洞、多水潭,山水相映构成一幅灵动的山水画。在帽峰山西北部,南岙村前,有一座小山叫“黑母山”。远看包冠岩高插云霄、老鹰岩活灵活现。当年国画大师潘天寿曾在这里画下了“家在三门象山间”的一幅画。由三个大岩头构成的乌岩洞就在这黑母山中,洞高数丈,洞口朝西,高5.1米,深10.8米,洞内可容纳数十人。洞在帽峰山东面山腰间,洞口朝西北,洞内曾建小庵,现已坍塌。洞旁现建有寺院,洞下有“乌龙潭”,洞上方有包冠岩、老鹰岩、桐山水库诸景。乌岩洞以洞坐落在黑色岩石间得名,其上还有白岩洞,洞口朝东,以洞旁有白色岩石得名。

羊祜洞在帽峰山的西面。洞深、宽和高均为200厘米左右,洞内有水塘,并有烧香点烛的痕迹。羊祜一词在《晋书·羊祜传》有记载:“祜,蔡邕外孙,景献皇后同产弟”。他是魏国上党太守羊道的儿子,魏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征南大将军。传说,他在平定南方时,不杀无辜,被人民爱戴。当地人就为他立庙纪念,在帽峰山的北面还建有羊府殿。清·光绪《灵峰寺碑记》有“缑邑诸山惟帽峰最秀,蛟龙所至,云致雨至,乘载之,有东西两洞,而西洞尤深,邃瑰寄相,传有碗钱瓷器,可惜洵神灵之窟穴,仙道之福也。”

盖胜潭在帽峰山的东面,从山腰一直下去,直到瓦窑头村,有一条3里左右长的生态沟。沟床都是岩石,两边也是陡峭的岩壁,山林茂盛,流水哗哗,时有百鸟啼鸣。最为难得的是这里还有一个龙潭。潭不大,潭水清澈见底。潭的旁边还有一个古庙,三间石柱平屋,庙里塑着龙王爷。还有光绪22年,邑人取水的石碑。碑上刻着:“光绪二十二年七月吉旦潭头土地敕封帽峰山盖胜潭显应现雨龙王灵位寺蜃先官大湖合境公立”。

山腰有桐山水库,犹如一面明镜镶嵌在丘谷林梢之间。在山脊平冈处又有一庵,叫灵峰庵,原为葛仙翁遗址,旁有今人所造安华塔,直插云霄,从西洋村有盘山公路至此。站在灵峰庵,可见主峰左侧的“七姐妹岩”。

“短尾巴龙舞”的发源地

传说茶山、帽峰山,二山各有一龙。有一次,二龙同届去京城参考,考中者可得行雨(雷雨)之权印章一枚。帽峰山龙考中,茶山龙未中,考好后,帽峰山龙急事需回山处理,领印之事就托付给茶山龙,当时茶山龙满口答应。时过几天,帽峰山龙去茶山龙那里讨印,茶山龙翻脸拒还,由此引起二龙相斗。二龙谁也不让谁,激斗了三天三夜,帽峰山龙用自己的龙角击中茶山龙的一只眼睛,茶山龙忍住剧痛,追上咬断帽峰山龙的一截尾巴。后来人们称茶山龙为独眼龙,称帽峰山龙为无尾龙。

宁海龙文化丰富多彩,尤其是宁海的短尾巴龙舞,属众多龙舞中的一种,具有独特的江南特色。短尾巴龙舞出自帽峰山,又称为帽峰山龙舞。此龙舞的龙首尾至少九节,多则几十节,各节装有2米长的木棍,表演时需要13人共同操作。短尾巴龙造型生动,体小灵巧,艺人舞龙时需要高超的技巧,其难度大、速度快、动作多且变化多样。据当地村民介绍,南岙村有舞狮龙灯队,每次都从乌岩洞内开始,敲锣打鼓,沿着卵石路打下山。

短尾巴龙舞除表演打四角、打八门、打土桩、打十六桩等舞龙的基本动作外,还需另加四只灯笼,组成男子群舞。短尾巴龙舞的音乐伴奏常用的有“五面锣”、“三五七”、“柳青娘”等锣鼓曲牌。这些曲牌多节奏明快,曲调流畅。短尾巴龙舞表演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演出在祠堂、庙宇、庭院等地进行。各家若舞龙队到来,要争相迎接,称作“接青龙”、“发利市”,而舞龙者则持龙绕屋柱,盘厅堂,甚至可以穿进主人的房里绕一圈,然后在院子里舞龙,以示吉祥。这些龙舞大多已从过去的敬神、请神、娱神的祭祀活动,逐步转变为被人们娱乐欣赏的民间艺术形式。

曾有一行六人登帽峰山,他们在登山笔记中写道:将到帽峰山顶峰的山脊上,我们几人在休息时,向山峰看,突然发现,在山峰东南方向有一排岩石,好像一条恐龙,头朝山峰向上爬。查清·光绪《灵峰寺碑记》有“缑邑诸山惟帽峰最秀,蛟龙所至,云致雨至……”此景观正是绝好验证“蛟龙所至”。

除了玄幻神秘的龙文化,帽峰山上还有纪念晋代葛洪与其从祖葛玄的故事。从北麓南岙村登山,溯溪而上,见悬崖下有一潭,潭深莫测,谓之“掩清潭”,又叫“乌龙潭”。潭顶山上有乌岩洞,相传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葛仙翁葛洪曾在此炼丹铸剑,剑成以试,留下“试剑石”。旁有一寺,原为建于梁天监二年(503)的法海寺。

登山步道下万紫千红

帽峰山空气清新,景色秀美,是城区内不可多得的登高胜地。几年前,这里还没有硬化路面,登山者们就在砂石路、黄泥地、机耕路上拾级而上。曾有人在山上见过一位老村民,70出头,腰杆硬朗,一把锄头,一个畚箕,在山路中沿山挖掘步行上帽峰山的台阶。到第二年、第三年,这张熟悉的面孔仍在山上弯着腰默默干活。

老人叫葛发达,是山脚下西洋村的村民,每个晴天他都在帽峰山上挖着上山的台阶。他说:帽峰山这片秀丽的好风景,就差了一条赏风景的好路,他想用手中的锄头为大山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老人今年已75岁,他的目标就是把台阶造到山顶,然而距离山顶约200米的路程相当陡峭,不少登山者表示双手双脚攀登上去都十分困难。如今,老人的腰杆子没有以前硬朗了,但还是会挑着好日子上山干活,或者给登山者指路。

为了让帽峰山路走得更容易,给市民提供优质的登山线路,2015年,桃源街道对帽峰山景区专用人行道路进行硬化施工,步道于2016年1月顺利通过验收投入使用。硬化道路全长400米,临崖处四周铺设了花岗岩路面砖,青石板栏杆,并对终点一处塔周围的水泥路面凿除重新铺设。

路建成后,到帽峰山上登山的人比以往更多了。但通常,登山者都在海拔300米的平坡上原路折返,因为距离帽峰山顶的最后一段路程,有一定难度和危险度,陡峭坡度接近70度,登山者要有充足的体力和经验,“两手抓草,两脚猛蹬”是不少登山者在攀登最后100米时总结出来的动作要领。

在杜岙村,有活树龙雕,张牙舞爪、栩栩如生的金龙紧紧盘绕在一棵樟树上。见过此树者描述:这龙生动得像是要腾云驾雾而去。听村民说旁边还有一株树,准备雕成凤凰,一龙一凤呈祥山岭,供路人观赏。

帽峰山主峰很尖,其实峰顶约有200平方米的平地,东南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坳峡谷中时有云雾缭绕。山峦秀丽,高峻陡峭,主峰直指蓝天,古木茂盛,箬竹遍山,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奇草异木。路过的村民说,帽峰山春季山花烂漫,杜鹃红艳艳,白茶花盛开,金银花争奇斗艳,是个万紫千红的花海世界。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