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10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文化周刊
2016年10月31日

《青春手艺人》之二

“一心两用”的华文彬

记者 颜燕燕

在宁海,许多收藏的人都认识华文彬。无论是罐子、盆子和鱼缸这样有破损的瓷器,还是泥金彩漆、朱红家具及木制小部件,一经华文彬修复,不仅断裂缝隙处看不出痕迹,还能让其重现往日神采。从五年前修复古董至今,华文彬修复的古玩件,连他自己也记不清有多少。

实际上,华文彬并非是专门修复古玩的师傅,他真正的主业是雕塑。现在,他是东方艺术博物馆里一位专攻雕塑的青年手艺人。至于为什么喜爱修复古玩,他告诉记者:“刚开始并没有刻意要修古玩,朋友找我帮忙,帮着帮着,竟然累积成了一定的数量。”但华文彬反复强调:“古玩修复技巧只能算是自己的一项业余爱好,我的主业是做雕塑。”

华文彬更乐意于别人通过他的雕塑作品来认识自己,这也不难理解,因为这一行,他已经坚守了将近20年。

15年雕塑传承之路

华文彬,1979年出生,宁海城关人。初中毕业后,先后学习过玻璃画、工艺品制作、雕塑制作等。说起华文彬的主业——雕塑,这个学习过程也是很曲折很偶然。探究起来,起因也与宁海的玻璃画制作工艺有关。

小时候,华文彬本家有一个亲戚,在宁海西店工艺美术厂做手工师傅,玻璃画做得不错,华文彬有事没事便经常去看。时间长了,耳濡目染之下,他便也去学玻璃画。学了两三年,等他掌握了玻璃画技巧,正准备一展才华的时候,却因市场不景气,玻璃画厂面临倒闭的局面,很多的工人都辞职回了家。就这样,学了三年玻璃画的华文彬还未正式上班,便离开了工厂。

回家后不久,华文彬结识了在城关做工艺品的潘师傅。潘师傅的工作室因为需要雕塑产品,为此他又跟随潘师傅一同去了福建学习雕塑工艺。将近20年的雕塑之路也便由此开启。

“当时就想认认真真地跟着师傅学一门手艺,以后可以有口饭吃。以为学个五六年就可以回宁海了,没想到最后一学竟然学了16年。”华文彬说,刚开始学雕塑工艺,才晓得学习雕塑比画工笔画要难。一开始捏什么都不像,有点着急,有点慌。记得第一次大师傅让学徒们捏一只兔子,结果大家活生生地把兔子捏成比例不对的“四不像”。因对动物形状、比例、眼睛嘴巴鼻子都掌握不了,心中没有形,所以怎么捏都不像。华文彬回忆说,“那时因自己是初学,也不觉得难为情。一个作品往往需要反复修改多次才能勉强通过。直到集中练习两个多月后,才感觉自己捏的动物雕塑开始有点模样了。”

入门基础就是对生活中常见的造型要有一定的把握,这些掌握后,才是进行更加精细的手艺技巧的学习。师傅常常提点学徒,做雕塑平均水平线以上的师傅有很多,但真能做到栩栩如生的却没几个。这句话点醒了华文彬和其他的学徒,在平时训练的时候,他们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华文彬明白“精益求精”是他们必须要有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素养。

要想成为真正的手艺人,仅依靠这样系统的训练还远远不够,同时需要学徒在学习的时候时刻“走心”,学会自己去“领悟”。经3至5年系统学习和领悟之后,华文彬与其他的学员一样,已从一个稚嫩的新手蜕变为身经百战的熟手(行内称作半个师傅)。但他知道要成为真正的手艺人,自己依然要加强大量的模仿和创作的训练。“以前的厂房里,我们经常利用大师傅做剩下的尾料,晚上加班加点的自己模仿和创作。”华文彬解释说,做到后来仅凭客户给出的一张图纸,我们就可以将立体的实物比例和大小设计出来。二维转化成三维立体。框架结构的把握非常严格,但华文彬已经不需要一开始那样要用尺子量,才能掌握需要的数据。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二维平面图转化完成三维图之后,接下去要动手搭框架结构。框架结构设计完毕,学徒们学习用特制泥巴,在框架结构处,将动物或者人物大体形状先堆砌出来,这个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控制泥巴的湿度。接下去就是师傅给徒弟示范精细活的关键环节:“刮、按、压、锤、削、刻……”仅完成这些工序的专门工具就达上百件,每件工具都用自己特定用途,形状不一着实让初见的人“眼花缭乱”。在东方艺术博物馆的工作室内,记者就见到了正在用工具进行造型的手工工人。只见工人师傅们正用大小各异,形状不一的手工工具熟练地进行着堆砌和精修的工序,雕塑工序的繁杂和精细程度着实让记者吃惊。大件雕塑品的完成,不仅仅需要技术,也需要毅力和体力。的确,手艺工人没有极高的耐心和对手艺的热爱是无法坚持下去的。

道理虽然大家都明白,但要看学徒能做到何种程度了。很多人都因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高投入最终选择放弃。华文彬告诉记者,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真正掌握这门手艺的时间,较其他的手艺耗时太长。其次工序繁杂,任务精细,对于没有真正兴趣只为养家糊口的人而言,的确枯燥乏味。于是很多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慢慢丧失了斗志最终放弃。只有那些真正热爱雕塑,喜欢雕塑的人坚持了下来。另外,有些师傅虽然也坚持下来了,但又因为在“悟”这个环节上功夫不到,同样的佛像,有的师傅捏的眼睛、鼻子、嘴巴、服饰和造型都很有味道,很有质感。但是有些师傅不管怎么努力,作品总欠一些味道。这就导致他们在出师后,被同行业间激烈的竞争所淘汰。

出师之后的华文彬没有放弃学习和升华的机会。后来他陆续跟着几个师傅继续学习。雕塑风格或奔放、或传统、或古板、或抽象……各式各样的雕塑内容,他都来者不拒,大胆去尝试,他的雕塑技巧也愈发成熟和多元化。就在他的雕塑生涯逐渐成熟的同时,他看好宁海雕塑的市场前景,准备返乡创业。2011年,在长达16年的雕塑学习后,他回到了家乡宁海。一开始,没有单位,只能在自己家里接“私活”。正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开始重新找回了以往的兴趣,创作雕塑之余,也开始尝试修复古玩。

雕塑之余也修古玩

“我主业不是修复古玩的,我是做雕塑的。”初次见到华文彬,他一再向记者强调他养家糊口的主业。但在记者看来,雕塑和古玩修复方面,有些道理总归是相通的,加上华文彬本人的“动手动脑琢磨东西”的能力,他修复古玩的副业也几乎和主业“并驾齐驱”了。

“古玩修复,华文彬的确是有一手绝活。”这是某个客户对华文彬的评价。其实,这个修复古玩的手艺,与华文彬早前的经历以及他多年的手工工艺的基础密切相关。“我很小的时候就很喜欢去古玩店里溜达,有时候见到碎掉的古玩,觉得很可惜。”后来他就自己琢磨,应该怎么样修复好看一些。但是因为当时技术达不到,这个想法只能暂时搁置。在他学习完工笔画技巧和雕塑创作之后,他逐渐找到了修复古玩的“灵感”。有一次,当他成功将一件破碎的茶盏修复完好之时,这方面的潜力终于被真正“唤醒”。

华文彬的古玩修复技巧有多好,从他修复的物件里就能看出眉目。明代正德年间破碎不成样子的花瓶,经他修复,金缮与原先的纹理和图案搭配得浑然一体,毫无违和感。乾隆时期的鱼缸,从顶部断裂掉了,经过他的细细打磨和修补,外部不留痕迹,重新恢复了“鱼缸”的身份。

提起金缮制作技巧,华文彬也依照传统的路数,但成品总是显现自己独特风格。他告诉记者,传统的做法,首先用生漆固胎,涂在陶瓷断面、入窑炉中烤干。此外,调制胶合漆,两种配方黑漆加蛋白、或者黑漆加瓦灰。搅拌直到漆成粘稠状,讲究点用吹风机边加热边搅拌,效果更好。在陶瓷的断面涂胶合漆,将碎片紧密地粘合在一起,其中碎片间的缝隙继续用漆填补。之后用砂纸打磨缝隙处,外层紧接着涂抹一层红漆,漆半干以后,将金箔裁剪成大小合适形状贴在缝隙处。制作金缮水平如何,一般取决于手工艺人经验和直觉,如何将古玩残缺的表面打磨成需要的图形,做到打磨图案自然流畅“不扎眼”,整体配合自然,图形不突兀。这就要看修补师傅的技术和布局了。缝隙要怎么填补,裂纹要怎么处理,金缮形状如何把控。这些细致活都是功夫里出来的,一开始做金缮,华文彬自己也不满意。有时仅仅因为金缮颜色的色差,前后也要修改多次。不过在长期动手实践中,慢慢积攒经验,在整体布局、局部美观层面都做得得心应手了。

对于未来,华文彬也有自己的一些打算,比如在工作之余,他也能够带一些学徒学习雕塑。不能让这样的手艺砸在自己手里。同时,对于陶瓷工艺也是情有独钟,希望能够与同行的朋友们一起将宁海的陶瓷工艺发展起来。“虽然材质不同,但陶瓷工艺流程与雕塑有异曲同工之妙,希望将来可以创作更多的具有宁海特色的作品。”

罗汉(雕塑作品)

华文彬正在创作潘天寿头像

明正德青花缠枝莲金缮(古玩修复作品)

华文彬在创作石狮雕塑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