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淮安今年为7300名农民工“充电”

    本文字数:1615

今年以来,淮安市大力实施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工程,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培育生力军,输送适用人才,实现了经济产业结构与农民工技能结构的“双调整”、经济发展方式与农民工综合素质的“双转变”。截至10月份,今年该市共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6600人,创业培训7300人。

实施“技能就业培训计划”,增强农民工的从业能力

全市实施农民工“技能就业培训计划”,通过开展大规模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人力资源。

近年来,淮安市各地出台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主体文件,在政策上、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了部门联动工作合力。针对农民工文化程度,培训内容以具有初级技术含量的项目为重点,培训领域以优化升级产业需求为重点,培训方略以人力市场供求导向为重点,开展家政、餐饮、缝纫、电子、化工等技术专业培训。培训采用课堂教学与现场见习、实习相结合方式,大力推广“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推进培训主体多元化、培训专业品牌化、培训方式多样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减免培训费用、减半收取技能鉴定考核费用,推行“零距离、零收费、零起点、零断层、零限制”的“五零”培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淮安市鼓励民间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规范培训行为,保证培训质量,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灵活开放的职业培训组织体系,实现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全市有就业创业培训定点机构128家,年培训能力6万人。

实施“创业培育扶持工程”,激发农民工的内在活力

淮安以实施“创业培育扶持工程”为龙头,对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扶持,鼓励农民工想创业、能创业、创成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

全市依托各级公共职业培训机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扩大创业培训教师选拔范围,积极从大学教师和企业成功人士中发展教师,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提高培训合格率和培训后创业率。在全市各乡镇、村两级普遍开展乡镇工业集中区和村级创业点建设,为农民工创业提供场地支持,形成农民工创业集聚地和孵化地。从场地、培训、项目、资金等方面引导鼓励农民工自主创业。全市“创业指导中心”“创业指导专家咨询团”和“创业者协会”等三大创业服务平台免费向农民工开放,100%的县区成立了“农民创业服务指导中心”,80%以上的乡镇建立了“农民创业指导服务站”,30%以上的村建立了创业示范点,有工业集中区的乡镇至少建立了1个农民创业孵化基地,形成了市、县、乡镇、村的四级农民创业服务网络,兴办了“创业超市”和“创业沙龙”,定期举办创业指导现场咨询会,为农民工提供创业全程指导、创业项目论证、创业后续帮助等全程扶持。

创新“培训运行保障机制”,形成农民工的持久动力

为保证农民工培训正常健康运行,淮安市不断创新机制,构建坚强有力的培训运行保障机制。

坚持“三大原则”。一是“有的放矢”原则。通过上门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准确把握企业人才需求和农民工择业期望。在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工厂,设计适合其特点的学制和教学内容,政府给予免费培训。二是“学以致用”原则。衡量农民工培训绩效以实现就业为关键,在巩固就业稳定性同时,还增加了心理、观念和思维培训。三是“量体裁衣”原则。目前农民工分化为小企业者、个体工商业者和普通打工者等阶层,即使同为打工者,培训需求也存在差异。淮安市通过分类、分层引导,满足了农民工对培训的不同需求。

做到“两个结合”。注重与服务企业用工相结合。根据用工信息培训农民工,引导他们到缺工企业就业。建立劳务基地,开展校企联合,实行委托培训,实现有效对接。将培训班开办到企业,组织在岗培训,力求培训机构定向组织、用工企业提供条件、政府部门扶持资金三方衔接、互动共赢。注重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广泛开展产业调整、市场急需的专业培训,努力提高技能的培训层次,提升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为解决农民工培训工作后顾之忧,全市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制度,对意愿参加培训并取得相关证书的人员给予定额培训补贴。

曹广瑞   蒋礼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