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6年12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人物
2016年12月05日

“将拆违进行到底”

——记西城街道城建办主任施官敏

阅读量:1632    本文字数:3257

■本报记者 张灵双

 

这个人很忙,在西城街道“治危拆违”攻坚战中,他的身影无处不在。

拆违前,他忙着下村入户宣传政策,讲解危旧房及违法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现场敦促村民拆前搬迁,减少经济损失。拆中,他忙着部署现场,拉警戒线,降低拆迁现场危险系数,确保工作人员安全。拆后,他忙着辅助安置房落实。

他是西城街道城建办主任施官敏,一位不怕得罪人,将拆违进行到底的城建办工作人员。

帮模具加工户一起搬物件。

“我们多跑几趟,村民就少点损失”

“杨明,下午咱们几个再跑一趟横河村,下周三就要开始‘治危拆违’行动了,我有些不放心,要是他们还没有搬完,咱们要再去提醒一下,尽可能减少村民的损失。”11月20日一大早,刚踏进办公室的施官敏立马叫住准备外出的同事,分派着周日的加班任务。

横河村、羽山村、羽羽村三个村的危旧房及违法建筑拆除是西城街道开展“治危拆违”行动的首站。“羽山村要建设一期安置房826套,横河村将用于绿化建设,羽羽村已经规划为二环西路延伸段的路基。”施官敏说,在此之前,他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挨家挨户做村民工作、提前告知、现场敦促……让村民尽早搬离,减少经济损失。

其实,施官敏对工作极其细致的态度早在2013年西城街道吹响“三改一拆”工作“集结号”时就已养成。那时,沈海高速公路黄岩西城段是模具企业的集中地,大量“低小散”的模具加工厂和个体户聚集在此,从而也滋生了很多违建,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和消防隐患。

当西城街道对这片区域的违建问题进行整治时,就曾发生这样一个故事,显现出施官敏对工作极其细致的态度。

“我们的厂房都是罚过款的,为什么还要拆”“别人想租厂房都租不到,我们更不能拆了”……在施官敏等人带着一叠倡议书走进这片影响着城市面容的蓝色铁皮厂房范围内,所到之处环境脏乱差不说,消防隐患更加严重,消防栓都见不到,更别提污水肆流。第一次宣传“三改一拆”,施官敏等人就遭到全体企业主的“排斥”,他们纷纷质疑,自己罚过款了,这厂房不能拆。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国土的罚款是针对企主业的违建行为,并不是说这处违法建筑就合法了。”每每提到这些问题,施官敏等人总要费上大半天的时间扭转企业主的观念。

“一次不成,两次、三次……后来,只要我们的车靠近园区,企业主们看到我们就说,拆屋的又来了,今天又拆谁的。”说起三年前沈海高速公路黄岩西城段“三改一拆”刚推进的时候 ,施官敏直言,那时的自己还挺遭人嫌弃,尤其是自己家也在西城,经常有人上门骂自己。

“多跑几趟,多费些唇舌对我来说并没有损失,只要是村民没损失就好。”将前期宣传当成排摸,施官敏等人根据卫星影像图绘制违法建筑分布情况影像图,在图上标注违法用地者的姓名、违法建筑的占地面积,形成一张完整的“拆违作战图”。

有了“作战图”,对症下药就显得容易多了,在“作战图”上标注出高速公路西侧50米范围内的违法建筑,并圈画出违法建筑的占地面积轮廓。“违法建筑和违法用地者对上号后,要找人不是难事。”之后,他更是天天跑现场、蹲点、讲政策、敦促搬迁成了那段时间里施官敏印象最深的事情。

于是,从最初的50米范围内拆违,到后期全线推进,这些年‘柔性自拆’与‘强制拆除’相结合的拆违让沈海高速公路西城段曾经乱糟糟的环境一去不复返。

“白天村民都有事,只有晚上加班加点做工作”

2013年,为打造优质城市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居住条件,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西城街道路边村整村拆迁,一时间,路边村村民心中想法各异。

“你们如果是来讲拆屋的,我家不欢迎。”第一次走访严老伯家,施官敏等人就吃了闭门羹。“停好车,人还没走近,就听到前头传来‘碰’的一声,原来是门关了。”这样的“特殊” 待遇并不是偶然,自从接手拆迁工作以来,施官敏的神经变得格外敏锐。“有一次我们下村入户为村民讲政策,回头开车的时候,发现车子的四个轮胎老早没气了。”面对拆迁户的不理智行为,遭受谩骂、吃闭门羹等更是施官敏等人经历最多的家常。

“黄富军,我是街道城建办的施官敏,晚上麻烦你陪我们去趟严老伯家。”“白天村民都有事,只有晚上加班加点做工作。”第二天晚上6时30分,施官敏跟路边村的村干部再次敲响严老伯家的门。“在门口扯了会白搭,好说歹说让我们进去了。”看着老人家严肃的脸,施官敏的心里直打鼓,但工作还是要做。

于是这晚,他逮着机会就和严老伯讲政策,还掏出笔在白纸上给老人家算了一笔账,为自己的解说增加筹码。“家里有六口人,现在按照每个人75平方米来算,一共是450平方米……”尽管施官敏说的口干舌燥,严老伯仍是思虑重重。

“老伯,您要是实在不信我们,您让您儿子带你到半洋张新区那边看看,听听那些已拆迁的村民怎么说,要不我带您去看看。”第三、四天晚上,施官敏早早到路边村蹲点,一瞧见老人回家,立马凑了上去,一路找话题,和老人拉家常,看着严老伯紧绷的神情放松后,施官敏才知道老人家中还有些许矛盾未调解。

“有了‘指路灯’就不用误打误撞。”此后两天时间,施官敏等人使了劲儿帮老人解决问题,最终在第七天晚上,施官敏等来老人一句话,让他明天来丈量。“想着女儿哭闹没人接、怀孕的妻子没人陪以及每个深夜带着一身疲惫回家的自己,突然觉得都值了。”听着这话,施官敏思绪万千。

拆迁工作难,丈量土地时要做村民思想工作,签合同时要做工作,腾房时还要做工作。可正是这些难,让我们看到城市繁荣背后身处一线的他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我觉得这屋拆的值。”如今入住半洋张新区的严老伯遇到施官敏下村,都会笑眯眯地打招呼,夸他工作做得好。

拆违现场。

“拆违绿灯不能开,

所有人都一样,要一视同仁”

2016年3月,西城街道“五水共治”推进河道拆违行动,搭建在河道上或是污染河道环境的违法建筑都将一一被拆除。

“施主任,我能给我们村的模锻厂说个情吗?”“说情?”这天,施官敏在办公室接待了一位前来为一家模锻厂说情的村民。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位村民是大树下村人,村里有一家模锻厂,厂房挺大,从事铁块生意,经济效益不错,而且该企业主在村公益事业发展上也颇得民心,时常看望救济村里老人。

“你说的情况我都了解,但这家厂房建在绿道边上,对永宁江的水环境造成一定影响,是一定要拆的。”面对村民的“求情”,施官敏一口回绝。

“我们也有打算,但是企业有企业的难度,一下子把厂房拆掉,我的生意就没法做了,外面的钱也收不回来。”碰见企业主,开门见山地沟通后,施官敏等人就碰了一颗“大钉子”。

“搭建在河道边上的违法建筑是一定要拆到底的,这盏绿灯绝对不能开,所有人都一样,要一视同仁,早点拆,早点搬,你的经济损失就少点。”面对一脸犯难的企业主,施官敏始终记得自己的出发点,为建设更好更美的西城,得罪人也在所不惜。

半个月后,拆违行动近在咫尺,一通忙活的施官敏和同事再次来到这家模锻厂,打算看看企业主搬得怎么样,再次敦促企业主尽快搬离,避免经济损失,却不想却被眼前淡定生产的场景“打败”。

“我的厂房面积一万多平方米,设备多不说,还贵,一台机器都是上百万元的,搬迁总得一步步慢慢来吧。”企业主的辩词让施官敏焦急不已,拆违行动近在咫尺,当事人还不紧不慢,一点都不心急。心一横,他当即通知当地供电部门,请来电工,将模锻厂的电停掉。

“这电不能停,不然我的生意没法做。”电工一来,当下从厂区内跑出三四人将电工拦住,不让停电,好说歹说,企业主最终松口,这几天开始留意合法的厂房,搬设备。

“施主任,我在澄江街道那边看了一处厂房,面积还可以,想请你们帮忙过去看看。”三天后,冷静过后的企业主走进施官敏的办公室,请施官敏拿个主意。“我们陪你过去看看。”三言两语后,施官敏起身陪着这位企业主来到澄江街道。

“新厂区的隔音效果一定要好,你是做铁生意的,不能因铸铁影响周边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休息。”车上,施官敏提出自己的建议。

五天后,这家位于大树下村的模锻厂在一阵阵“轰隆”声中,被两台挖掘机一一推倒。

他就是这么一位能啃“硬骨头”的基层乡镇干部。自2009年部队转业,进入西城街道城建办,肩上扛责任,手里抓工作,心里装目标,从一名无名小卒凭借着满腔的正气,一步步扛起城建办工作的重心,为宜居城区甘做一颗“螺丝钉”,立誓将拆违进行到底。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