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3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新闻
2017年03月21日

大棚里的笑声

——田间地头看转型

记者 赵燕 通讯员 吕晴

【深化走转改 记者在基层】

3月16日上午,春寒料峭,气温只有10℃左右,走进长街镇上塘村一处蔬菜温室大棚,眼镜片立马蒙上了一层水雾。正在大棚里采摘茄子的鲍银周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自己种植的“宝贝”:这些茄子,不仅品相好,味道也很鲜美。

擦干眼镜上的水雾,记者看到,每株茄子齐腰高,叶子翠绿,绿油油的叶子间,点缀着淡紫色的小花。叶子的下面,结出的茄子呈黑紫色,光滑细长。“销路怎么样?”宁海农商行长街支行副行长蔡道义问道。“销路很好,因为我们的蔬菜都是绿色、无公害的,在基地采摘后直接就有客商上地头收购,现在茄子产量还少,可以说供不应求,价格也比较高。”说起销路,鲍银周满脸带笑。蔡道义这次是专门来走访的,他告诉记者,老鲍的这个基地规模有15亩,原来是种瓜的,在农商行的信贷支持下,去年下半年才改种大棚茄子,外加两亩芹菜。听说茄子最近开始采摘了,他特意赶来看看转型的效果如何。

大棚甜瓜才是鲍银周的老本行,效益也不错,为什么要大面积改种蔬菜?面对记者的满脸疑问,鲍银周笑着答:“前几年,大棚甜瓜的确为我们农户带来了很大的效益,但大棚甜瓜种的人多,可持续产能效率低,自己作为70后的农民,从产品结构、发展方向等方面综合考虑,才决定把瓜地改为菜地。比如这茬大棚茄子从去年12月起采摘,一直可以采摘到清明前后,赶在蔬菜的淡季上市,也算填补了市场空白,经济效益是种瓜不能比的。”

不过,这个四十多岁的汉子并不满足当前的小富即安,他心中还有更远大的宏图。“明年,我想扩大规模,再承包二十多亩土地,把这里发展成观光农业园,争取把家庭农场的证办下来。”说到明年的打算,鲍银周把目光投向蔡道义一行人的身上,“到时,承包土地资金肯定有缺口,还需要农商行多贷点。”蔡道义笑笑答:“符合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肯定是农商行支持的重点,只要你有魄力,我们农商行一定大力支持。”

听到这话,站在旁边的鲍银周的妻子赶紧接话:“先前没有你们的支持,我们的规模也搞不成这么大,现在由原来的种瓜改种菜,效益比较好,我们是越种越有味道了。”笑声再一次在春意融融的大棚里荡漾开来。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