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稻田里翻出金疙瘩
谷雨将至,农忙正式开始,此时正处于农业传统节气的水稻育苗期。常理而言,白天的农事劳作已然十分疲惫,晚上当是休息的时间,而造甲乡双河村的村民们却玩起了“白+黑”,尤其是会长崔兴文,正忙着“办夜校”给村里贫困户们开小灶。
是什么让贫困户们如此积极,白天劳动黑夜学习的呢?又是什么让这位文化水平并不高,幼年时就因病落下了肢体残的普通农民成为会长了呢?
地处江淮分水岭脊背地区的双河村还保留着传统的耕种方式,一年两季庄稼,靠天吃饭。2014年初,双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17户,贫困发生率近20%。与许多传统村落一样,这里的村民除了种地还是种地,农闲了就打打麻将。如何实现“户脱贫,长脱贫”、“村出列,常出列”成为了造甲乡党委政府的心头事。扶贫调研中,双河村大岗村民组因残致贫的贫困户崔兴文走入了扶贫工作队的眼帘。进一步了解中,扶贫工作队发现,崔兴文善于钻研,种过莲藕,养过泥鳅、黄鳝,甚至在合肥出摊炸过臭豆腐,虽然经历过不少失败,但从不气馁,骨子里有股韧劲。交谈中,或许是因为失败经验的总结,崔兴文对于养殖业颇有见解,尤其谈到“虾稻共养”,更是滔滔不绝。用崔兴文的话说,“稻田养虾,水稻龙虾两不误;龙虾生存水质变好了,水稻还不能打农药,两种产品质量都提高了,收益自然就增加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政府引导下,崔兴文从开始带着村里十多户贫困户一起尝试“虾稻共养”,到成立合作社帮带更多人参与“虾稻共养”,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脱贫之路。“虾稻共养”的成功探索不仅让当初的贫困户增收脱了贫,也让这位身残志坚的带头人出了名。为了让更多渴望脱贫的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崔兴文又成立了龙虾养殖协会,利用农闲及夜晚向参与种养的贫困户们传起了稻田养虾的门道。
截至2016年底,造甲乡已实现全面脱贫,在脱贫路上“虾稻共养”特色产业为百余贫困户助力、增收。2017年,造甲乡从事“虾稻共养”产业的农户不断增加,种粮大户纷纷加入到这一特色项目队伍中,全乡“虾稻共养”面积近万亩。针对这一特色产业,当地政府已集中整理出一期“虾稻共养”基地1800亩,并且二期整理正在如期进行中。除此,造甲乡政府还建立了电商服务中心着力孵化地方大学生创业,利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借助“互联网+农业”的电商平台,打造自主品牌,将乡村特色农产品推出去,将昔日的贫困户腰包鼓起来。用协会会员们的话说:“‘虾稻田里’能翻出金疙瘩,离不开崔会长的钻研、坚持与慷慨传授经验。”
新挖的虾塘中,一只只红色的小龙虾茁壮成长,不仅带给造甲人红红的钞票,也带来了火红的日子。
·曹 涛·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