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7月0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六版:博览
2017年07月04日

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

阅读量:3876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

生是戏曲表演行当的主要类型之一,除净、丑以外的男性角色称为生行。其大致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和娃娃生几类。

老生,扮演中年以上、性格正直刚毅的正面人物。因戴髯口,又称须生,俗称胡子生。一般重唱功,用真声,念韵白;动作造型庄重、端方。比如说京剧《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梆子《蝴蝶杯》中的田云山等。

小生,扮演青年男性。音色运用上有两类:一类用真声,高腔和地方小戏系统剧种多用之;一类是以假声为主、真假声结合,昆曲和皮簧系统剧种多用之。动作造型的基调是儒雅倜傥、秀逸飞动。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又有巾生、冠生、穷生、雉尾生和武小生之分。

巾生,又称扇子生,因戴文生巾或持折扇而得名,多扮儒雅潇洒的青年书生,唱、念、做诸功并重。如昆曲《柳荫记》中的梁山伯。

冠生,是昆曲特有的行当,又分为大冠生、小冠生。大冠生实为戴髯口的小生,多扮风流的皇帝或狂放不羁的才子,如《长生殿》中的唐明皇、《彩毫记·醉写》中的李白等。小冠生又称纱帽小生,多扮春风得意的年轻新贵,如《荆钗记》中的王十朋、《白罗衫》中的徐继祖。

穷生,即扮演穷愁潦倒的落魄书生,如川剧《彩楼记》中的吕蒙正、昆曲《绣襦记》中的郑元和。

雉尾生,又叫翎子生,因常在帽盔上插两根雉尾而得名,唱、念、做、打诸功并重。如《群英会》中的周瑜、《连环记》中的吕布。

武小生,年轻的小将。如京剧《八大锤》中的陆文龙、《岳家庄》中的岳云,《九龙山》中的杨再兴。

武生,擅长武艺的人物,分长靠武生和短打武生两类。长靠武生穿厚底靴,扮演大将。如京剧《挑滑车》中的高宠、《长坂坡》中的赵云等。短打武生常穿袍衣袍裤和薄底靴,以动作的轻捷矫健、跌打翻滚的勇猛炽烈见长。如京剧《三岔口》中的任棠惠、《十字坡》中的武松、《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等。

旦是戏曲表演中女角色的统称。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正旦、花旦、贴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七类。

正旦,主要扮演性格刚烈、举止端庄的中年或青年女性。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称青衣或青衫。唱、念、做诸功兼备但重点在唱功上。如《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宇宙锋》中的赵艳容等。

花旦,扮演性格活泼明快或泼辣放荡的青年或中年女性。造型妩媚清丽、娇憨活泼,多念散白、重做功、重神采,要求唱腔秀丽灵巧。梆子剧种称小旦,如《坐楼杀惜》中的阎惜姣、《少华山》中的殷碧莲等。

贴旦,南戏和北杂剧都有此名,是旦中的副角,意为旦之外再贴一旦。如《牡丹亭》中的春香、《占花魁》中的莘瑶琴、《翡翠园》的赵翠儿。

闺门旦,扮演少女。北杂剧有“闺怨杂剧”。清代昆山腔中,闺门旦从旦行中分化出来。如《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玉簪记》中的陈妙常、《琥珀匙》的桃佛奴等。梆子系统剧种《蝴蝶杯》中的胡凤莲、卢凤英,皮簧系统剧种《二度梅》中的陈杏元等,都属闺门旦。京剧的闺门旦早期以扮演小家碧玉为主,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后吸收昆曲有大家闺秀的类型,如《凤还巢》中的程雪娥。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形象。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类。刀马旦重身段工架,如《扈家庄》中的扈三娘、《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武旦重跌扑翻打,如《十字坡》中的孙二娘。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如京剧《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多重唱功;昆曲《荆钗记》中的王十朋母等,兼重做功。汉、粤、湘等剧种称老旦为夫或婆旦。

彩旦,扮演女性中的喜剧或闹剧人物,实为女丑,又作丑旦、丑婆子。常常浓妆艳抹,行为乖张,多扮滑稽风趣或凶恶的人物,如《铁弓缘》中的茶婆、《朱痕记》中的婶娘。川剧称为摇旦,以幽默诙谐见长,有独特风格,如《迎贤店》中的店婆、《御河桥》中的宜母等。

净俗称花脸。脸上勾勒脸谱,音色宏亮,表现性格豪迈或粗犷的人物形象,如包拯、张飞都是花脸扮装。

净是表现正面人物的,但有时也表现反面人物。如《千金记》中的项羽、《宵光剑》中的铁勒奴是正面人物,而《鸣凤记》中的严嵩、《精忠记》中的秦桧都是凶残的人物。花脸可分为大花脸和二花脸两类。

大花脸,以唱功为主,在京剧里称铜锤或黑头,因包拯勾黑脸而得名。扮演的人物多是朝廷重臣,如《草桥关》中的姚期、《御果园》中的尉迟恭、《将相如》中的廉颇等。

二花脸,以做功为主,重身段工架,京剧里又称架子花脸,汉、粤、湘剧称为杂。一般扮演的都是勇猛豪爽的正面人物,如《盗御马》中的窦尔墩、《取洛阳》的马武等。京剧中的曹操为架子花脸。川剧、湘剧有草鞋一类,如《芦花荡》中的张飞、《水淹七军》的庞德,因穿草鞋而得名。

武花脸,是二花脸的一支,以武功为主。京剧中称武二花。武花脸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扑摔两大类。

油花脸,俗称毛净,也属二花脸。昆曲中《天下乐·嫁妹》的钟馗即是油花脸的代表性形象。多用垫脸、假臂等塑形打扮,形象奇特笨重、舞蹈身体粗犷而多姿。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皆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在北杂剧中,末称“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与宋元杂剧所称的“生”同,而与“末”的涵义不同。宋元南戏所称之“末”实即“副末”,除担任报台,介绍剧情梗概和剧目主题的开场外,还在戏中扮演社会地位低下的次要角色。昆剧“末”行是继宋元南戏脚色制度发展而来,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个家门,约在清代中叶初步定型。

丑是戏曲表演行当类型之一,喜剧角色,俗称小花脸。用白粉在鼻梁眼窝勾画脸谱。

丑的表演一般以念白的口齿清楚、清脆流利为主,多用散白,如果是表现人物时则用韵白。丑的表演程式有自己的风格和规范,如屈膝、蹲裆、踮脚、耸肩等都是丑的基本动作。这种表演一般可以表现幽默机智的正面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败坏或品质上有严重缺陷的反面人物。分为文丑、武丑两大类。文丑中又有袍带丑、方巾丑、褶子丑、茶衣丑和老丑等。

袍带丑,是因穿蟒袍、腰围玉带而得名。扮演帝王将相、公卿大夫中的喜剧人物,如《湘江会》中的齐宣王、《九锡宫》中的程咬金。“官衣丑”多扮一般文官中的喜剧人物,如《赠绨袍》中的须贾等。

方巾丑,是因常戴方巾而得名。多扮儒丑、谋士或书吏中的喜剧人物,如《群英会》中的蒋干。

褶子丑,是川剧丑行的一支,常扮演花花公子、纨绔子弟,如《做文章》的徐子元、《蕉帕记·闹钗》的胡琏;高甲戏称公子丑,京剧有鞋皮丑,如《野猪林》的高衙内、《铁弓缘》的石文。

茶衣丑,是京剧丑行的一支,因常穿茶衣腰包而得名。人物多是普通劳动人民,如《醉打山门》、《武松打虎》中的酒保、《问樵闹府》中的樵夫等。

老丑,多扮心地善良、性格诙谐的老人,如《苏三起解》的崇公道、《棒打薄情郎》的金松。

武丑,俗称开口跳。讲究念白的吐字清晰、语调流利、动作敏捷、着重翻跳跌扑的武功,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如《三岔口》的刘利华、《挡马》的焦光普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