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7月12日

文学应葆有独特性

阅读数:867  

凌春杰

批评家吴义勤在《当代文学评价的危机》一文中谈到:当代中国原创长篇小说年产量4000部(不含网络长篇小说),法国为700部,日本为400部(《美文》2016年5期)。事实上,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多元化,文学就已经面临着新的考验。自上个世纪80年代的热潮之后,文学的推动力逐渐由阅读需求转化为利益推动和财富驱动,这种新的文学生产与消费关系,往往产生出满足“一次性”消费的精神产品。这种传统的供需关系在面临生产过剩的全新挑战中,究竟应该怎样认识当代文学的本质呈现?其中的关键在于,是基于存在的合理性而普遍地顺应这一发展倾向,还是基于主流的价值思潮而介入干预拨动其发展方向,抑或在顺应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当我们把文学重新放回文艺门类的大摇篮之中,将文学置放在精神产品的坐标之中,文学就只是其中之一,即便在其权重极其有限今天,并非我们不再需要文学了,只是在对精神产品的追求中,戏剧、歌舞、影视等艺术门类增加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分母变大了,分值变小了。在人类个体有限的时间中,选择文学的可能越来越小,变小并非归零,文学依然是现实世界的一种精神存在。文学一直在现实世界中寻找自身独特的存在,尽管这种寻找颇不容易。

今天,我们的文化倾向越来越活在头条里、活在被传播之中。在文化之“满足”和“引领”两个维度上,“满足”一定程度发展为“迎合”,“引领”又常常表现为“和寡”,这种现象导致的是文化成果与文化享用之间的脱节,知识文化生产者与消费的分离与错位。当我们看到演艺明星反复占据媒体头条时,我们就知道这种世俗文化导向暗含了某种蓄意或无奈,文化的娱乐化,媒体客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培养出一批娱乐至上的世俗大众。究其原因,其中恐怕暗含有这样的逻辑:今天的世界,一个人不读文学作品不会发生什么严重后果,而没有消费的生活将面临现实危机。在今天,传统理念的文学所能给予的,越来越多的精神产品也可以提供文学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年代,正在进入精神文化产品极其丰富的时代,文学只有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实现突围,才能葆有其在精神世界中的独特位置。

我们越来越媚俗了,讲一个故事,炖一盅鸡汤,文字往往沦落为这种讲述的工具,文字作为文学语言本身的魅力前所未有地被忽视,精巧与快感逐渐取代了情感与美所带来的力量。文学既然是一种艺术,它就该像舞台上演奏的交响乐,得用扎实的艺术修为摆出艺术的姿态。我仍然相信,美好的文字,首先内蕴着情感和美,然后才可以讲述一段寻常或不寻常、存在或不存在的故事。

中国是一个重视文学的国度,文学曾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某种道德。而现在,文学正经历着本世纪初以来前所未有的边缘化,当然,文学将永远存在,只要人的苦难存在,人类需要文学。

我仍然不十分清楚艺术究竟是什么。我想,我之所以仍在写作,是因为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些,如果有一天我觉得自己明白了,我还会在内心满怀激情地去写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