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7年09月1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文化周刊
2017年09月18日

“百姓大舞台” :种出乡村的文化硕果

见习记者 卓佳洋

提及乡村文艺晚会,不少人浮现的印象是偶尔到乡间演出的一台戏曲或是露天电影。在群众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当下,曾以“天天演”“千场电影百场戏剧进农村”等“送文化”为主的模式逐渐难以适应,我县尝试的“种文化”模式——“百姓大舞台”正在乡村开花结果。

前童鼓亭馆、一市下洋陈村、桑洲南岭村、茶院许民村……近日,一个个新颖又接地气的节目在这些小乡村轮番上演,人气爆棚。从去年7月起,全县三分之二的建制村陆续被热闹的“百姓大舞台”唤醒,村民自编自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给群众文化生活增添了许多亮色。

1

在茶院乡许民村文化礼堂里,锣鼓声一响,村民叶小珠一袭旗袍,踱步上台,把越剧《白蛇传》选段唱得细腻婉转,一曲唱罢,台下观众纷纷鼓掌叫好,一些熟识的村民赞不绝口,还不停地举着手机拍照录像。“她可是我们村里的大明星了,身段唱腔都很好。”

“百姓大舞台,有才你就来。”在这句口号的号召下,像叶小珠这样的草根明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百姓大舞台”的规则里,镇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节目需占到整台晚会的60%以上,因此,上台展示自己风采的村民越来越多。

34岁的陈优娜是一名全职主妇,由于家境富裕,曾经她的闲暇时间几乎都用来泡吧、K歌。但是“百姓大舞台”的兴起,使她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变化。“去年一次老公单位的年会上,我结识了小品名角葛圣明老师,通过跟他聊天,我发现表演小品很有意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优娜向葛圣明“拜师学艺”,搭档表演小品,没想到这就与舞台结下了不解之缘。“我们排的小品内容都很接地气,在演出的过程中,我也在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比如小品《母亲的生日》,陈优娜饰演一个非常泼辣的媳妇,“角色的故事提醒着我自己,在生活里要孝敬长辈,婆婆和妈妈都一样要尽孝心。”如今,她几乎将一半的时间都投入到了演出排练上,“现在村村都有大舞台,展示的平台多了,节目都来不及排,哪还有时间浪费在其他的娱乐方式上。”

百姓大舞台老少皆宜。在桃源街道下桥村,平时喜欢在村口凉亭里唱京剧的76岁村民金思富一身京剧装扮登上“百姓大舞台”,来了一段字正腔圆的《锁麟囊》,赚足了掌声也过足了戏瘾。“我这么大把年纪还能上台表演,特别开心。”金思富笑着说。

“村民原来是搬凳子来看,现在变成了舞台上的主角,从‘围观’变‘主演’,尽管有些节目的质量不是特别高,但是上台表演的村民很容易和台下产生共鸣,比如,哪户人家的闺女上台就会变成这家人共同的荣誉感。”县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娄姣敏表示,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越来越大,通过搭建“百姓大舞台”,大家的距离拉近了,也顺势带动了广场舞等其他文体活动,村民搓麻将的声音渐渐少下去,舞台上的声音日渐多起来,百姓舞台百姓演,真正实现了群众文化共建共享。

2

让“百姓大舞台”真正成为百姓的舞台,关键在于文艺人才的培育,变“文化输血”为“文化造血”。“以前农村办晚会都是外邀主持人,费用少则每名上千元,多则上万元,一个乡镇一年举行各项晚会、庆典等活动不下十来场,这一项加起来就是个不小的数目。我们要求打造本土文艺人才链,每个乡镇街道培育本土主持人1到2名,包括台上的演员、道具等也基本要求本土化,减少舞台运营成本,真正实现了党政搭台,群众唱戏的目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章伟银介绍。

强蛟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柴雪松就是通过“百姓大舞台”迅速成长起来的一名专业人才。“一开始当主持人纯属赶鸭子上架,上台时特别紧张。”柴雪松说,他找了一名搭档,是镇妇联副主席何莹莹,两人都不是主持人科班出身,欠缺经验,但是经过精心准备,上台锻炼了几次之后,也能挑起大梁了。自从他俩成为强蛟镇的“御用”主持人后,演出经费明显节约了,“以前请两个主持人,最低价格每场1000元,十场就是上万元,现在这笔费用就省下来了。”更令柴雪松感到惊喜的是,今年,县里面特意举办了主持人培训班,邀请县内著名主持人给他们这群“草根班子”讲课,“你还别说,这个培训太有用了,老师从最基本的站姿、走姿讲起,现场教学,一对一纠正,回去之后不少村民都夸我的台风好了不少。”柴雪松高兴地说。

为了培育文艺“全人才链”,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我县“百姓大舞台”与“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深度融合,建立梯次导师队伍,开展“菜单式”帮扶。统筹全县文艺人才资源,组建“群星”文艺志愿队伍,采取“2+2+N”的形式,为每个乡镇街道配备2名“百姓大舞台”工作指导员,2名专家型文化志愿者、100余名各文艺类别专长志愿者,“菜单式”帮助基层培育原创节目,指导节目质量。月平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30余次,受惠群众达800余人次。组建本土组织人才。率先在全市实现各乡镇(街道)文联全覆盖,为363个行政村各配备一名专职文体管理员,负责“百姓大舞台”工作的策划、组织、运作,公开向村民征集文艺节目,鼓励普通群众上台展示才艺。

培育草根文艺人才,利用全县群文讲堂、正学讲堂、四季公益讲堂等平台,免费面向乡村提供文艺人才培训,并每年开展优秀业余文艺团队、文化带头人评比、乡村主持人大赛等,培育本土演艺人才、主持人才,激活公共文化服务内在活力,据悉,目前已挖掘基层特色文化团队600余支,培育文化带头人400余名。

3

歌曲、舞蹈、小品、戏曲、朗诵……“百姓大舞台”上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也丰富多彩。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类是主旋律节目。

茶院乡许民村的“百姓大舞台”的节目中间穿插了“好媳妇”颁奖,让全村村民都了解这些好人好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宣传作用。“以文化人,就是百姓大舞台所承担的职能,我们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重大举措、会议精神,以节目形式传达给老百姓,凝聚精气神,推动‘三美’宁海建设。”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弘扬家风的颁奖之外,我县根据县内中心工作,在“百姓大舞台”节目库里划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迎接十九大”及“五水共治”“最多跑一次”等六大版块,基层可以按需点单,节目涵盖了小品、相声、歌舞、器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同时,各乡镇街道还围绕重要节点开展主题活动,如黄坛镇等乡镇在七一时举办“党群同心 不忘初心”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六周年文艺晚会;元宵节期间,全县共举办11场“百姓大舞台”丰富传统节日内涵;在活动中设置主题宣传环节,如茶院乡增设“剿灭劣Ⅴ类水”知识问答环节,推动“五水共治”工作入脑入心。

“百姓大舞台”还让一些鲜为人知的乡音乡调重现风采。在桑洲镇的“百姓大舞台”上,一些年纪大的村民听到了曾经颇为熟悉的“山坑调”,“在舞台上演听起来效果更好,没想到本土戏曲也能唱出一番滋味。”台下观看的桑洲镇村民说。

据了解,“山坑调”是桑洲镇的“乡音”,有“挖花洞”“紫竹调”等多种唱法,具有上口动听、高亢有力、催人奋进等艺术特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桑洲外出人口较多,加上农村思想观念保守,对继承发扬民俗文化并不看好,“山坑调”逐渐走向没落,一度无人关注,面临失传。随着“百姓大舞台”的兴起,这类乡土味浓厚的文化节目纷纷回归舞台。最好的传承是活态的传承,“百姓大舞台”成了乡村传统文化复活的最好载体。长街山歌也是其中之一,它曾入选宁海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却也陷入了后继无人的僵局,直到“百姓大舞台”给了它展示的机会。同时,长街镇在老的长街山歌基础上,改编创作新长街山歌,给传统文化植入新的生命力。

4

“百姓大舞台”是我县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的一次尝试,通过政府搭建文化平台、群众开展自我服务的方式,打造低成本、高质量、合口味的文化大餐,提升农民精气神。如今,“百姓大舞台”办得有声有色。

那么,如今风生水起的“百姓大舞台”是否会变成“一阵风”式的形象工程?自然不会。为了推进“百姓大舞台”可持续发展,我县建立资金保障机制,专门从繁荣群众文化政策中切出145万元经费,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扶持,要求各乡镇(街道)设立工作经费,列入2017年度宣传工作考核,形成县级奖补、基层配套、村级自筹、企业赞助等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模式,以文件形式严肃活动纪律,倡导节俭办会,形成了小制作、大回报、好反响的良性循环。

现在,有越来越多企业和社团加入“百姓大舞台”行列。茶院村“百姓大舞台”暨五水共治公益宣传晚会是与宁海县宁泽茶叶有限公司、宁海阳光商贸有限公司、宁海县华天休闲有限公司合作举办;道士桥村“百姓大舞台”暨优秀学子现场表彰会是与上海今海集团、杨家苑百合花基地合作举办……“政府托底,村企共演”,“百姓大舞台”在众手共育下变得枝繁叶茂。

同时,针对“百姓大舞台”逐渐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如节目质量参差不齐、节目内容艺术性不强、模仿性内容过多,难免引起审美疲劳。我县建立了质量保障机制,制定事前申报、事中备案、事后认定的全程检查制度。举办晚会前要求提交申报表及节目单,由宣传文化部门进行把关;在举办的过程中实时发送节目视频和照片,进行网络同步查看;晚会结束后由县委宣传部综合判定是否计入场次。今年1-8月份,全县共举办“百姓大舞台”113场,其中,村企合办26场,占到总数的23%。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