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传承红色基因 持续改革创新

——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本文字数:1683

红色基因是戚电发展的源动力,改革创新是戚电发展的加速器。江苏华电戚墅堰发电有限公司与党同龄、跟党前行的发展史,折射出一个朴实的真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戚电公司红色基因的核心,就是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经过几代戚电人薪火相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百年戚电红色基因里最深刻的烙印和最鲜明的特性,它带给戚电公司的不仅仅是光荣的历史,更催生了光辉的业绩,成为企业生生不息的持久动力。

不忘初心,走在时代前列

九十多年前,戚电先贤们立志实业报国,研发农村电力戽水,开创中国农村电力灌溉之先河,著名爱国者和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称赞此举为“全国首创”。自那时起,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戚电公司落地生根。

新中国成立后,戚电公司迅速改革旧的管理制度,建立了一系列新的生产模式。名闻全国的沈长根小组改进的交接班办法,制定的设备巡回检查制度等,对电力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戚电人提倡的奖金改进办法被《人民日报》在头版上加以报道,更是得到了毛主席的赞许。

电力体制改革后,戚电公司在集团公司党组领导下,以敏锐眼光捕捉发展机遇,加快向清洁能源企业转型升级,十五年来相继投产6台燃气机组,装机容量从48万千瓦跨越到现在的217万千瓦,成为全国第三大燃机电站。近年来,公司经营发展始终保持良好态势,4次荣膺华电集团“五星级发电企业”称号。

正是因为这种改革创新精神的激励,才催生了敢为人先的创举,才让戚电公司能够不断拥抱转型升级的大时代,虽历经百年,仍然挺立时代前沿。

敢于担当,牢记责任使命

戚电人难以忘记,2008年,四台机组中,两台煤机关停,一台燃机停运,让这个拥有1000余名职工的老厂遭遇了一场生存危机。严峻时刻,戚电公司党委提出“两个转变”,即生产方式向纯燃机转变、思想观念向二次创业转变。相继核准投运两台E级和F级燃机,形成西气和川气在厂内的完美交汇,公司由此跨入大型清洁企业行列。

在此期间,戚电公司牢记责任担当,积极响应华电集团公司号召,接过援建新疆喀什应急电源项目这一光荣使命,同步设立援疆临时党支部,克服重重困难,仅用64天就建成了应急电站,创造了“华电速度”。

回望来路,戚电公司经历了发展阵痛,又实现了华丽转身,现在厂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中国美丽电厂,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不断创新,弘扬工匠精神

戚电公司曾有个戚电“十八罗汉”的故事。1951年招录的18名青年,每个人都刻苦钻研,并且互相帮助、情同手足。他们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过去三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全部被评为三级工,后来都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是戚电公司工匠精神的一个集体缩影,刻苦钻研的传统在戚电公司代代相传。

上世纪50年代,电焊工陆银法攻克了焊补汽缸裂纹等技术难关,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司炉工刘浩根总结出的操作法,使锅炉热效率普遍提高2%。70年代,戚电工匠们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了多台750千瓦背压式发电机组,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近年来,企业在向燃机转型期间使用了大量国外新设备,急需一批能驾驭“洋设备”的能工巧匠。为突破技术封锁,戚电公司成立以江苏省劳模徐健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组织技术攻关。八年来,工作室共完成签约攻关项目215项,9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工作室被表彰为“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技术能手”花蕾、贡文明、顾逸阳等一批党员骨干成长为大师工作室的带头人。目前,工作室已成为专业化、多领域的群众性技术创新基地。

正是因为不断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创新创业的火种,才让戚电公司的工匠精神心手相传,历久弥新。

在戚电公司,变的是机组容量的不断攀升,不变的是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变的是厂容厂貌的日新月异,不变的是励志改革的赤诚初心和筑牢百年基业的责任情怀。今后,戚电公司将承担好建设集团公司红色教育基地、燃气发电集群基地、燃机技术培训基地和绿色生态基地的光荣使命,奋力走好新时代红色长征路,为华电事业发展、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戚电公司党委书记   肖黎明

戚电“十八罗汉”

奖励制度改革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并受到毛主席赞许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副总编刘润为给公司授牌

戚电新貌

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戚电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