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民生
2018年01月12日

本地菜样样都会做的“异乡人”

——记“巧厨娘”潘金菊和她的“云岭土菜馆”

 

第三届“美厨娘”厨艺大赛总决赛前不久刚刚落幕,来自云岭乡岭北村的潘金菊在本次比赛中获得第二名,她将获得的“巧厨娘”铜匾悬挂于餐厅之上,成为了招揽客人的“金名片”。

 

本地菜样样都会做

潘金菊今年45岁,她和丈夫潘汪德经营着一家名叫“云岭土菜馆”的农家乐,农家乐不算大,但两间房屋位于大街一侧,对面又是乡政府,算是本地的“旺铺”了。记者来到潘金菊的农家乐,她已经将浸泡过的糯米上笼蒸,等下要制作“麻糍”招待记者,这可是本地人招待贵客才会做的。

大约过了半小时,厨房里已米香四溢。制作“麻糍”非常麻烦,浸泡过的糯米上笼蒸熟,乘热立刻进入“捣臼”捣制,这需要几个大汉轮流捶捣,将糯米捣制到细润粘稠。在男人们捣制的空隙间,潘金菊已经开始制作“姜汤麻糍”所需的姜汤,生姜捣碎后入锅加水熬制,然后将姜过滤出来,姜水中放入红糖烧制成姜汤。潘金菊将捣好的“麻糍”乘热摘入到姜汤中,团状的“麻糍”颇如汤圆,有点粘牙的“麻糍”中渗透着红糖的甜味和姜香,味道别具一格。

“麻糍”还有一种更广泛的制作方法,捣制好的“麻糍”乘热上案板,撒上“松花粉”,平铺切片,冷却后可以储藏。潘金菊同时制作了两种“麻糍”后,便跑进厨房又忙碌着烧制“手工金粉面”和“豆腐枣”,这也是在云岭乡才可能吃到的本地菜,对于这些本地菜,潘金菊已经是手到擒来,再娴熟不过了。

 

延续着婆婆的厨艺

潘金菊从小在乐清大荆长大,母亲是大荆人,而父亲是云岭人,潘金菊一直在外婆家生活,直到20多岁才回到云岭嫁给潘汪德。近20年在云岭生活,但她仍然还是一口的大荆方言,说起永嘉方言让人难听懂。

农家乐已经经营了21年,之前都是婆婆经营,10多年前,婆婆将农家乐交给潘金菊和潘汪德经营。由于丈夫潘汪德在10多年前发生意外失去左手,农家乐里里外外都要靠潘金菊打理,闲不住的婆婆也会经常到农家乐帮忙。

潘金菊告诉记者,刚接手农家乐时,自己并不怎么会做菜,这些本地菜的烧制方法和厨艺都是婆婆传授的,难怪在烧制“手工金粉面”时,记者看到其婆婆在一旁指点着。“烧制‘手工金粉面’非常难,像她这年龄的村民很少会做,只有村里的一些老人会做,我做了这么长时间还经常发生做坏的情况。”潘金菊说。

 

取决于食材的“土”

在云岭乡,“云岭土菜馆”是最早经营的一家农家乐,潘金菊告诉记者,农家乐所用的蔬菜都是她公公种植的,猪肉、羊肉、牛肉、鸡也都是选用本地农家饲养的,烧制的调料没有像大酒店那样多样,都是家庭厨房最普遍的几样,农家乐的菜主要还是取决于食材的“土”。

潘金菊说,多年前,她和丈夫曾到乐清大荆开饭馆,但生意不如现在的农家乐好,这也许和食材的来源有关系,于是他们又回到云岭,继续经营农家乐。现在,很多外地客人都特地过来品尝她烧的菜,其中很多顾客来自乐清,也有很多是瓯北、上塘的食客。

潘汪德告诉记者,他们的女儿和儿子都长大了,夫妻俩将继续把农家乐经营下去,云岭乡虽然比较偏僻,但正在发展旅游,等今后温泉度假中心开始经营,游客肯定会很多,农家乐生意也会越来越好。

记者 孙佰林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