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产业扶贫引来致富活水 高堰十堡上演华丽蜕变
——省委驻淮帮扶工作队江宁区帮扶工作侧记

■ 本报记者 赵雅文

“美丽乡村搞建设,开拓旅游大事业。旅游事业要办大,增加人民的利益……”、“高家堰大变样,旅游景点紧跟上。党群撸袖齐心干,力争全镇树标杆……”、“高堰古镇多漂亮,两侧房屋搞装潢,线条优美多协调,气势壮观又大方……”2017年12月20日下午,高堰村文艺宣传队来到街西演出了,快板、说唱、民间小调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唱出了高家堰的华丽蜕变,也唱出了高堰村4000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自打来了省委帮扶工作队,村里发生了大变样。大手笔实施。两年来,江宁区共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300多万元,协调各类资金投入3200万元,上马实施帮扶项目13个。精致化雕琢。在江宁区的帮助下,赵集镇充分利用历史资源打造美丽乡村,高堰村部暨游客服务中心、高堰村文化活动广场等项目纷纷落地,镇水铁牛、乾隆御碑、关帝庙遗址、石工墙等历史遗迹点缀其间,旅游特色采摘园里的40多亩黑松林、60亩核桃、80亩梨树、130亩水蜜桃树等绿树环绕装点着景区的美丽,构成了传承历史文化、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田园乡村。同时,旅游、现代农业等多元产业的打造,为高堰村和十堡村两个省级经济薄弱村输入了源源不断的致富活水。

老街道换上新面貌

旧时的高堰村街道,对于一直生活在这里的黄瑞鹏来说,儿时记忆中的老街印象是早上街边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小店,是带着乡音吆喝着叫卖的菜市场,是坐在父亲肩上数也数不过来的人头……“热闹得很,供销社、中学、邮政局都有,每到逢集街上更是挤满了人。”黄瑞鹏回忆道。高堰村的老街,老到可追溯至康熙皇帝时期,拥有厚实的历史。后来,随着高堰乡建制的取消,老街便日渐破败了。

现如今,站在被誉为“水上长城”的高家堰大堤上,再看二河水边,大堤南岸,老街已经换上了新面貌:古色古香的民居,一字儿排开,与安徽、江浙一带的古镇风格有别,多为造型相似的二层楼房,精致朴素,独具特色。街边老店林立,布幌子随风飘逸,一条水泥铺就的街道,人来人往,这派繁荣的景象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老街的中心地标是江宁区投入200万元的高堰村部暨游客服务中心项目,里面各项设施齐全,老百姓办事再也不会“难找人”。江宁区援建的高家堰文化活动广场也成了村民每天茶余饭后必去的消遣之地……

“在帮扶队来之前,街上全是破败的老建筑,路上杂草丛生,荒凉一片,现在完全大变样了!”村民老李激动地说,早前的他在街上开饭店,老街破败之后店也关了,现在自家的老房子经过改造翻然一新,他准备重操就业,开个农家乐,“生意肯定会更加火爆。”

小乡村有了大前途

对于74岁的卢学亮来说,家乡的变化不只是“老街”变“新街”这么简单。

卢学亮家就住在高家堰河边上的老房子里,儿子多次催促他将老宅卖掉到城里跟他们一起生活。“一亩多的宅基地,几千块钱都没人要。”卢学亮对记者说,为啥没人要,很显然,还不是嫌这地太“背”了。

“再看现在,我们高家堰成风景区了,有山有水,风景宜人,老房子变湖景房了,前几天还有不少城里人来问价,出十来万我都不卖。”卢学亮笑着说,现在他们老俩口哪也不打算去,就在家乡养老了。

从“无人问津”到“抢手好货”,曾经那个“用绳都扣不住人”的背地早已变成了城里人“不请自来”的宜居花园。

在这里,有故事也有酒。300亩的红高粱基地是当地著名高粱酒的原材料。依托高家堰美丽乡村游,高粱酒销往全国各地。在帮扶工作队的帮助下,该项目确立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集红高粱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新型农业休闲观光发展之路,也成了一条真正让老百姓受益的精准扶贫之路。

村支书江海军告诉记者说:“目前300多亩高粱种植基地,有200多亩流转自村里的农户家,平均每年可为每户贫困农民增加土地流转收入4570元。”据了解,该项目后期还将逐步扩大种植面积,预计未来三年内流转土地将达到1万亩左右,仅土地租金每年就可为农户带来收入达900多万元。

空壳村变成实心村

产业扶贫,江宁区在帮扶赵集镇的另一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十堡村,同样发挥的淋漓尽致。 

今年秋收,十堡村二组村民刘玉强家的6亩多地水稻比往年要多卖了1000多块钱。“这可多亏了村里的耕作服务社。”刘玉强乐呵呵地说,往年,水稻收了起码得晒个好几天才能卖,天气不好,碰上个阴天下雨,影响水稻质量不说,卖也卖不出个好价钱。“有了服务社,地头收了粮,直接运过来烘干,当然能多卖钱了。”刘玉强所说的土地耕作服务社项目便是江宁区争取加投资共220万元建设的1500平方米的烘干房,其中有烘干设备4套、地磅等农业耕作机械。该项目以低收入户入股等多种方式经营,辐射周边约5000亩土地粮食烘干和收购等问题。项目还计划流转土地约1000亩,每年不仅能为村集体带来经营收入12万多元,还能为低收入农户增加租金收入90多万元,并可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150多人。

为了给“失血”的村集体不断“补血”,江宁区投入帮扶资金150多万元让原先荒废多年的十堡小学变废为宝,成了一幢17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及综合楼。厂房出租出去,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1万元,为低收入农户解决就业岗位约30多个。村支书周道平有底气地说,“有了收入的村集体为民办实事更有实力了。”村里新装了路灯200余盏,让村子变得亮堂堂;挖通了沟渠河道,下雨天再不会水漫金山;水泥路也铺上了,村民不再出行难,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实惠。

不仅如此,江宁区投入帮扶资金40万元,让原来破旧不堪的十堡村村部提档升级,建成集办公、村民议事、党员活动、便民服务等齐全的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了“新八有”目标。投入帮扶资金25万元的1000平米的文化休闲广场,是当地村民跳广场舞的好去处,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