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野蛮争“优”塑造什么样的教育?

    本文字数:643

近日一则“家长争优”报道提醒我们:教育也可以被塑造。报道说,一些家长,明明孩子的某科成绩并不好,却死缠烂打,一定要老师给“优”,不给优不罢休。有的学校、老师抵制了,有的抵制不住,只好给“优”,以息事宁人。

这些家长如愿获优,不仅意味着他塑造子女的“成功人生”取得进展,同时也意味着他对教育的塑造获得一次“成功”。报道说,一些家长是在孩子临近小学毕业时开始争优的,一些家长则从孩子读一年级就开始争了。哪怕孩子体育课逃课,成绩不好,家长也要老师给孩子的体育成绩打“优”。

家长这样做,是有充分理由的:我是为孩子好。但是,孩子自己觉得好吗?如果孩子比较敏感,他能承受同学对他的异样眼光吗?如果孩子对这个“优”心安理得,认为上课不认真没关系,反正爸妈会给我争优——这样好吗?

教育与其他社会力量,从来都是互相塑造的,不是单向的。问题在于向什么方向塑造,是正向还是反向?这些家长的争优行为,具有这样的特征:听从欲望,听从功利之心,而非听从理性;从众而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是一种近乎本能、原始水平的争夺资源的行为。这样争优成功,是将野蛮因子成功注入到教育中,显然是对教育的反向塑造。被这样塑造的教育又去塑造人,塑造出来的人又去塑造社会,如此反复互动,难道不是一个不断加深的互害过程?

好在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是这样争优的。报道中提到一位家长齐女士。她的争优观令人赞赏。齐女士鼓励孩子自己去争优,不是到了期末家长出马替孩子去争,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去争优,用扎实的努力去争取真实的“优”。这才是真正为孩子好。

 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