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5月31日

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

——盐都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陆荣春  王业先  李庆山  胥国海

 

5月23日,笔者驱车在盐都大地上,不时可见星罗棋布的农家别墅掩映在绿树丛中,大马沟生态公园、仰徐农民公园等57个城乡公园、游园,举目皆景。农村房屋古雅别致,河水清澈见底,文化活动中心广场欢声笑语……好一幅绿地常在、碧水长流、经济发达、社会幸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生态优先  源头呵护

生态是生存之本,环境是发展之基。近年来,我区瞄准国家生态区创建目标,充分发挥区位、生态优势,以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打造特色为出发点,注重从源头上呵护原生态,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区委、区政府专门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奖,作为每年年终绩效考核综合先进奖考核表彰项目之一。

在盐都,化工生产曾是与纺织、机械并列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舍“税源”保“水源”,在全区果断实施了“全区无化工”行动,相继关停搬迁180家化工企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高新化改造,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环境污染。

根据河流密集、沟渠大小不一、道路众多杂乱的特点,我区以全区、全镇、全村为整体,科学修订镇村规划,全面推行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镇村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按照康居工程建设要求,先后对危旧房进行拆除改造。在全区组织开展农村闲散宅基地有偿退出,大力实施土地整治,重新布局区内河、沟、渠、路,着力建设“以水为魂、以绿为韵、以农为景、以乐为趣”的田园型生态宜居村庄。

为了切实改善百姓身边的环境问题,我区率先在全省开发了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农村生活垃圾“五位一体”长效管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8%,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

 

入城“森”呼吸  出门“林”距离

树木参天、绿草茵茵、花团锦簇……穿行在我区的大街小巷,仿佛走进了风光旖旎的乡村公园。楼王镇居民王先生自豪地说:“镇、村建成多处文体公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为乡亲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年来,我区围绕绿色发展这条主线,主动顺应群众期盼,突出瞄准薄弱环节,加快补齐短板不足,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工程,致力农民居住条件和农村环境面貌“双提升”,使入城“森”呼吸,出门“林”距离化为生动的现实。2017年,我区获得市委、市政府颁发的绿色盐城建设综合奖。

今年,我区又抓住建设“一片林”、建美“一座城”的契机,紧扣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和森林城市创建目标,通过沿路提绿、沿河补绿、拆墙透绿等方式,分类塑创城市和乡村绿化建设特色。区政府安排专项补助奖励资金,用于绿化美化工程。各镇(区、街道)按照“彩色化、珍贵化、效益化”的要求,结合河道疏浚、道路建设、村庄整治,想方设法挖掘绿化空间,实行节点植绿、景点缀绿、成片造绿,达到了河堤绿化“生态化”、道路绿化“景观化”、村庄绿化“森林化”的建设效果,并做到一树一苗、一园一林专人专管。

为确保惠民,我区大力实施林业扶贫。今年,三分之一的新增经济林为扶贫经济林,全部由财政兜底,集中流转土地,统一购苗栽植,按照户均10棵的标准,统一分发给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此外,我区对政府公益林进行公开发包,承包人利用林下空间套种黄花菜、油用牡丹、玫瑰等经济作物,既保证了林地得到精心管护,又充分利用了林下空间,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推行“河长制”  实现“河长治”

盐都作为大市区百万人口饮用水源保护区,境内河沟纵横、水网密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一段时间,河水变黑变臭,河面垃圾丛生,河岸杂乱无章……

为有效治理这一状况,我区坚守生态红线,以清水走廊建设为主线,组织实施了“退渔还湖”“引江入湖”和盐龙湖生态风景保护区工程。从去年开始,我区按照“生态、景观、自然、和谐”的目标,对全区水系进行规划设计和综合整治。河道立面上采用梯形缓坡和生态护岸,河坡上栽植红叶石楠、桂花、垂柳等景观植物,使其春、夏、秋、冬四季花开,实现了“河清、水净、岸美”管护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区还按照中央和省、市相关部署要求,强力推行“河长制”,实现“河长治”。全区6个省管湖泊湖荡、18条省级、12条区级骨干河道以及416条乡级、3980余条村级河道,全面建立了区、镇、村三级“河长+警长”管护机制,确保每天河面无影响水生态的植物、无漂浮物、无生活污水排放;河坡无生产生活垃圾、无乱堆乱建、无乱种乱垦;河道无行洪障碍物、无阻水高秆植物、无圈圩筑坝,有效改善和提升了水环境质量。

如今,漫步在盐都的河畔,鸟语花香、垂柳依依,到处散发出生态和谐的时代气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