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06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缑城周刊
2018年06月01日

黄老五,普通人身上的报国故事

文/王方  图/惠广亮

(凡人 传奇)

5月21日,人民日报与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大型网络互动,寻找、分享自己家族的英雄人物、报国故事风起云涌。

在县城东方村,有一位默默无闻的英雄黄老五,泥土味的名字背后却有着显赫的壮举:1950年参加解放军,历经大陈岛剿匪等战斗;1951年抗美援朝,任志愿军工程部队副班长,参加修建飞机场等工程;1953年12月荣立一等功;1954年出席全国工程兵部队“首届功臣模范代表会议”,受到朱德总司令的接见;复员后任厂长、村革委会副主任等职,曾出席陕西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并获襄樊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一生关心扶助弱势群体,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家人谋利,他的老伴、5个子女全部务农……

老英雄虽于2000年仙逝,但他的儿子黄季军以及一枚枚军功章、一本本荣誉证书,都在诉说一桩桩报国故事——

流血牺牲是英雄

黄老五是城东花楼村人(现东方村),1925年生人,从小父母双亡,是放牛娃出身,稍长就给人当雇农。解放后入伍,旋即参加东南沿海剿匪战斗。

黄老五的战斗故事很多,儿子黄季军印象最深的是解放大陈岛。1950年攻打大陈岛“老鹰尖”山头的战斗很激烈,敌人被我军包围,黄老五的连队负责截断后路。只见前面仰攻的部队被敌人一排排扫倒,伤亡很重。后来上级调来了炮兵,用炮猛轰,才攻占了老鹰尖。

“如果我的连队不是截后路,也在前面冲,我可能早就牺牲了!”黄老五不止一次对家人说。

1951年,黄老五所在部队改编为志愿军建筑工程第6师16团3连,开赴朝鲜,在临津江一带修建飞机场。离开了枪林弹雨的第一线,黄老五心灵手巧的天赋在部队冒了尖。面对艰巨的施工任务,他想点子、找窍门,创造、改进工具5种,提高工效好几倍。1953年荣立一等功一次,只是“立功证明书”上籍贯宁海误为“临海”,花楼村误为“花流村”……

更大的荣誉在等着风华正茂的黄老五。1954年,黄老五回国,出席由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解放军工程部队联合召开的“首届功臣模范代表会议”,全国名额仅200余名。会议特发的纪念刊,印着中央领导的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从战斗部队到建设部队,能适应、善学习”;朱德的题词是“战斗中是英雄,建设中是模范”;万里的题词是“功模同志们,祝贺成就,望再接再厉”……

一张发黄的《华东建筑通讯》,记载了这次英模代表大会的盛况。这是一张1954年5月27日出版的小报,表彰名单一栏清晰地印有:第三建筑公司黄老五。

无私奉献也是英雄

1954年,黄老五复员,12月到大西北的兰州,任金属结构厂厂长。这是一家千人大厂,厂里还有文工团、图书室,黄老五还在这里收获了爱情:和一位山东籍文工团员相恋结合。儿子黄季军笑着说:我妈妈年轻时生得蛮好相!

黄老五担任厂长后,工作量很大。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日夜钻研,超额完成生产任务。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的勤政廉政,竟引发“逆淘汰”:厂领导班子里,西北人占多数,南方人很少,浙江人仅黄老五一个,票数上明显处于劣势;再加上一些解放前参加工作的“老资格”,总嘟囔:“江山是我们打下的,黄老五解放后才参的军,官反比我们大,哼!”黄老五还有个习惯,看见干部多吃多占,就要阻止,难免得罪人!

由于工作出色,1960年,黄老五的胸前增添了一枚“标兵”勋章,背面的落款是“中共建筑工程部第三工程局委员会”。高兴没多时,1961年,黄老五无缘无故被免职。因摆得上桌面的理由一条都没有,他受不了这口窝囊气,一跺脚回到了家乡宁海,在花楼村务农。

虽然黄老五从不显摆自己的功劳,但他显赫的功勋和正直善良的品格还是得到了公认。他当选为村革委会副主任,以“工作会做”闻名。

1970年代,黄老五的错误处理决定被撤销,组织上安排他赴湖北,任襄樊化工厂副厂长,1979年获襄樊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由于他红彤彤的出身和正直的品性,组织部门好几次要提拔他当市领导,都被他婉拒: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能做好厂长就不错啦!

1985年,黄老五退休,又回到了老家东方村。由于荣誉高、办事公道,被结合进村班子,分管计划生育工作,虽是“吃力勿讨好”的活,但他干得无怨无悔。

英雄,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

黄老五是苦出身,对穷苦人感同身受。当一般人只有几十元工资时,他就有七八百元一月。当时他一个人在外地工作,5个子女和妻子在东方村务农,应该寄回家工资不少啰,但黄季军说“几乎没有”。钱到哪里去了呢?都接济厂里的困难职工了!

1960年代,黄老五在兰州车站偶遇一个“讨饭人”,宁海口音吸引他上前询问起来,得知他也姓黄,宁海“东门人”。同情心加上家乡情结,竟使黄老五把素昧平生的黄某领回了在兰州的家,管吃管住好几天,临走还给买了回宁波的火车票……黄某感叹碰到了“大善人”,以后不管黄老五调到哪里,他都一直像亲戚一样在走动。

黄老五退休回东方村后,又拾起了少年时的老行当:务农。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因黄老五的老伴和5个子女都是农业户口,一共分来了7石谷田。当时还种“双季稻”,早稻收割时,劳动力很紧张,黄老五放着自家的稻不割,先帮助村里的残疾人王某割稻、插秧,还想叫自己的子女也去帮忙,被老伴好一顿埋怨:思想好,自己去帮忙也就算了,还想把子女也叫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县城扩建,黄老五家的承包田被计量所、商检局等单位征用。按政策,他的子女应该可享受“土地招工”,尤其是他的大女儿,高中毕业,表现优秀,但黄老五都把机会让给了别的村民。这样的“傻事”,他起码做了3次。许多人都感叹:当了一辈子先进,最后连子女的工作一个都没落实,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在黄老五的5个子女,眼看父亲的功劳簿指望不上,都横下一条心自强自立,自己创业,现在个个事业风生水起。

光荣,必将传承;英雄,永不独行。黄老五的在天英灵,足以安息了!

在部队荣获一等功证书与勋章

晚年时照片

参军时照片

多次荣获先进生产者或生产标兵称号

1954年被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授予工程部队功臣模范称号


退伍后曾出席陕西省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获评湖北省襄樊市优秀共产党员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出席当时的城关镇党代会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