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6月27日

献鼎抗日一尼姑

本文字数:1403

◆高泰东

 

1985年我读到“史料”:抗战期间,泰县一尼姑响应民主政府号召,献佛前鼎,以造榴弹抗日,余感动,欲求其名,以昭后世。

假下乡之便,凡遇老者,我必询。大海捞针,一年又一年,没有进展。2011年2月5日,余获《泰县革命斗争史料》10期,书中即有《张甸尼姑佛门楷模 献铁鼎造榴弹”》之通讯,这令我喜出望外:

泰县张甸区讯张甸区各方于前日发动群众向政府献铁抗敌,一经宣传号召,即有张甸镇东林庵尼姑名癞和尚者,将佛前大铁鼎一只,献给政府造榴弹,这位尼姑爱国如此热忱,足为佛门楷模(原载民国三十二年九月七日第一七五期《江潮报》第一版,署名:政)。

查知,《江潮报》是新四军所办。战时记者险,诨名报道情可谅,但此爱国事迹终因“癞和尚”难以传承,现无险,且范围缩至“张甸区”,余当尽力。

到张甸一带问询,耄耋老人多有知晓,甚而有闻《中央日报》《新华日报》登过,日本曾有反响。不少老人,特别是老奶奶,与“癞和尚”相处过,而其名均无知。

我每日带着水和干粮,带着“可能出奇迹”的念想出门,傍晚拖着疲惫的双腿,带着叹息回家。多次失望让我想到,如此寻找不像远行,千里、万里,“长度”在那儿,只要在路上,就会一天一天地走近,最终到达。即远行有目的有目标,而我的寻找只有目的,却没有目标。如果知道“癞和尚”真名的人已经去世,如果已毁东林庵没有一点点遗迹,那么不管花多大功夫,吃多大的苦,都是“无用功”。然而,我痴迷得不想放弃,我的直觉是:成功就在我放弃寻找的“下一次”。

夏天早上出门我老是忘了带伞,路上常遇雷雨,浑身浇透,太阳出来,又把衣衫“烤”干。2010年7月16日,与周林戈在突发的滂沱大雨中行走,一个个响雷“咯喳喳”地在我俩头顶上爆炸,摄人魂魄,一棵大树瞬间被拦腰劈断起火,这棵树就在与我们相距20步远的地方。原来和平年代的调查也险些让人丧命。

2014年,“一老一小两位尼姑”的梦境启发我:能否找到当年东林庵的小尼姑?经打听,张甸镇现有2个尼姑庙,一是严唐观音庵,一是高庄观音庵。

先去严唐观音庵,没有。再去高庄观音庵。住持妙持、监院觉道接待了我。问庵内有没有老的尼师?妙持说还有一位,原来是两位,2010年一位圆寂了。

“来迟了?”我心里不禁“咯噔”一下。

觉道帮老师太从房间出来,她见我,仿佛熟人,笑容慈祥,双手合十:“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我忙立定,合十还礼。“晓得你要来找我。”没等我说话,老师太倒先对我开了言,仍然笑着。

“啊?!”我张开口,惊奇得不知说什么好。停了一会儿,我才壮起胆怯怯地向她打听原来张甸东林庵尼师的下落。老师太的回答让我更加不敢相信,旋即我眼里涌出了泪水。

“我就是从东林庵来的。”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89岁的老师太法名海如,当年献鼎造榴弹的“癞和尚”就是她的师父——东林庵当家师,法名“慧泉”(1869—1960),张甸镇魏家村人。除了献鼎,她还献了大钟和香炉,共4000多斤。

海如法师读过3年私塾,但因干农活几十年“荒”了,我把“慧泉”两字的正楷写给她看,她只认得“慧”字。回家查《现代汉语词典》,与“泉”同音的字还有16个,其中“佺、诠、荃”似可用作法名,比较而言,我觉得“慧泉”的可能性最大。

运气一到,好事直往怀里撞。后来我又意外获得1951年东林庵《土地房产所有证》原件。上面竖写着“僧慧泉、道安、德净、海如”4人的名字,“慧泉”两字与我听海如讲叙和记录下的一模一样。

至此,“泰县张甸镇比丘尼慧泉法师献铁鼎造榴弹抗日”,不仅成为姜堰记忆,而且会上升为国家和民族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