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8年10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五版:缑城周刊
2018年10月12日

(宁海故事)

一个人和一座小镇

——说说岔路镇“葛洪养生小镇形象大使”鲁岐

文/王方  图/惠广亮

素昧平生的,北京文化人鲁岐就在岔路镇湖头村住了下来,一住半年。他还对记者放言:今年过年也在这里过,下半辈子就交给岔路了!

鲁岐64岁,大概由于生得白净,很显年轻。他原籍山东青岛,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制片研究生班。10年的部队生涯练就了他耿直、坚毅的性格。1984年进入影视行业,以《天桥梦》《大栅栏》《王府井》京城文化三部曲电视剧蜚声圈内外。2005年起,任教于北科文化产业学院和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并客座于中国传媒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讲学。

岔路镇呢?顾名思义,位于东达宁海、南下三门、西往天台、北通宁波的岔路口,600年前的《徐霞客游记》即有记载。因山环水绕、林木葱郁,被评为国家级生态镇。除生态资源外,岔路镇在人文底蕴上还有两张硬牌,且都与葛洪有关:全国葛洪后裔最大聚居地、葛洪养生小镇被列入宁波特色小镇培育名单。

近年来,岔路镇引得一群一群的背包客纷至沓来,但背包客都是来去匆匆的过客,鲁岐却是长住湖头村。他自嘲说“湖头就是我的家”,这里面,应该有一些故事呐——

一拍即合

那是2017年6月,鲁岐因患“美尼尔氏综合症”,在北京的大医院治疗效果寥寥。经朋友推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第一次踏上宁海的土地,在梅林民间医生徐友江家“住院”。20天刚硬的扎针加柔软的汗蒸,几年里头一次,鲁岐头不晕了,眼睛也亮了。对中华医学,他从最初的不屑到陶醉。前前后后8个月,鲁岐在大城市、大医院束手无策的顽症,被宁海土医生徐友江攻克!

就在梅北村徐友江家,鲁岐邂逅陪朋友来拜望徐医生的章建斌。章建斌现为岔路镇宣传员、湖头村联村干部,原来是县广播电视台新闻采访部主任。同是媒体人,他们攀谈甚欢,尤其是谈到中医、谈到葛洪。鲁岐说:“如果滤去神农氏等传说中的人物,葛洪是有著作传世的中医鼻祖。”章建斌遂发出邀请:“葛洪后裔聚居地就在岔路,号称廿里葛藤棚,要不去看看?”双方一拍即合,用宁海话说就是“瞌睡碰到了枕头”!

在湖头村葛招龙家,记者见到了鲁岐,没有一些艺术家惯常的长头发,只有一双纯真的眼睛。一间卧室,却满屋都是书,一间会客室,倒是井井有条。鲁岐告诉记者:他正在修改电影文学剧本《神医大道》,第一稿是写中医文化的。今年5月在湖头住下后,人在葛洪后裔村,看了葛洪纪念馆,走访了葛洪炼丹遗址,觉得写中医文化,葛洪是个重量级人物,应该成为主角。于是决定从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推倒重来,“沉下心来,重新打造”。

鲁岐开始做足功课,重新解读葛洪。他愈挖掘,愈觉得葛洪与中医的博大精深,“这是一生都挖掘不完的文化宝库呀”。但把1700多年前的炼丹精神,衔接到现代电视剧中,难度不小,好在鲁岐大文化功底深厚,“是文化的张力,在支撑我拼命苦干”。

故事一:鲁岐谈起葛洪已是头头是道,比如葛洪的药食同源理论,叫“食到病除”;葛洪的对症下药理论,叫“大病汤药不过三五副,小病外治针、艾、按摩可矣”;葛洪还有综合治理的观念,下药讲究“不违背阴阳”,饮食讲究按24节气来……

《神医大道》剧本4万多字,但鲁岐查找、摘录的资料多达100万字!真是厚积而薄发呀。他矢志:通过《神医大道》这部收笔之作,把湖头这个葛洪后裔聚居村(1500名多村民中,99%姓葛),打造成文化地标。

两全其美

2018年5月24日,宁海县第三届葛洪文化节闪亮登场,岔路镇人民政府把“葛洪养生小镇形象大使”聘书授予鲁岐。这一者因为鲁岐在葛洪文化上的追求和造诣,二者当地也需要鲁岐在文化上的知名度和人脉资源。两者互动配合,可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对于形象大使,鲁岐实话实说:“既感到荣幸,又感到压力。”基于鲁岐豪爽的性格,记者也直接问:“有没有付你费用呢?”鲁岐爽朗一笑:“完全免费,终身奉献!”鲁岐说这话是认真的,丝毫没有作秀的成分。记者很见过一些比政客还滑头、比商人更精明的所谓文化人,但鲁岐不是。他的眼神里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超脱与低调。

章建斌也证实了记者的直觉:“鲁老师是个实在人,自担任我镇形象大使后,很做了些实事。”一是我县“农村小微权力36条”名声大噪后,鲁岐通过自己的人脉,向国家层面去推广,让湖头村作为36条发源地发扬光大;二是创办鲁岐书院,准备打造全国最高品质的乡村图书馆,藏书大多为鲁岐及同学、同事所捐,著名的文化人有野石(日本归国画家)、农奴(中央电视台编导)、黑子(东方时空制作人)等大咖。

故事二:今年8月,暑热蒸人,章建斌、葛招龙(鲁岐住岔路的房东)一道到鲁岐在北京的家,搬来他捐献的上万册图书,珍贵的一套就高达1万元,鲁岐却并不吝啬。

在北京鲁岐住宅,3个人雇了一辆大货车,自己搬书。天热、时间紧,他们白天打着赤膊当装卸工,晚上就在鲁家挤挤睡下……紧赶慢赶,终于把半集装箱的书托运到宁海。后来,从鲁岐的青岛老家,又拉来一部分书刊。

鲁岐作为形象大使,还有一份“投名状”献给岔路:《神医大道》创作完成后,投拍的开机仪式,就放在宁海。他说:中医看上去很玄乎,岔路培育养生小镇,如何“落地”、也就是如何使老百姓有“获得感”?通过影视带动相关产业,是一条路子。

毕竟是“葛洪养生小镇”的形象大使,鲁岐对养生没少下功夫。他发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有一半的药方出自葛洪,且以养生方居多。港澳台很盛行的黄大仙,本名黄初平,是葛洪的徒弟,也以养生著称。葛洪的年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42岁,葛洪通过药物、炼丹田之气、人丹(讲道德),高寿81岁,人称“活神仙”。

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鲁岐对中医、对葛洪、对养生,走过了一条发现、发掘、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位一体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田园诗,但住在田园诗里研究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了。鲁岐在岔路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清晨,先在百鸟细细碎碎的啾鸣中煮下粥,然后去古树婆娑的白溪边“遛弯”,等回来时,粥香已飘出木屋;上午一般是看书,捎带着搜集资料;下午全身心写作、画画。至于吃饭,鲁岐称为“吃百家饭”,岔路人古道热肠,常常招呼鲁岐“同班装点掉”,鲁岐也不推辞,走到哪家就在哪家“添双箸”。晚上是他的“田野调查”时间,他近期访谈的主题是“葛洪与岔路”“葛洪为什么在这里留下那么多后裔”“葛洪炼丹遗址”等等,够他喝一壶的啦。在湖头,村民已不把鲁岐当什么文化名人,只当他街坊邻居一样亲切、随便。鲁岐呢?宁海话也能听个八九不离十,和几个年岁轻、普通话好的还常常“唠嗑半宿”。

故事三:湖头村因村前有湖,故称湖头。据《西阳葛氏宗谱》记载:湖头村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葛招龙就是古村孕育出来的“古戏台非遗传承人”,他的院子是一处老宅,古色古香。但又没有一些农家的“烂糊”,而是稍加修葺、装点,充满了一种传统味与山野趣,难怪鲁岐一见钟情,长住下来。

陈月娥是葛招龙的姨娘,也是湖头村干部,平时常踱过来照料鲁岐的一日三餐。说起鲁岐,她笑呵呵:“鲁老师人缘好,随和,从不嫌好吃坏吃;我做的饭菜,可喜欢吃啦,尤其中意岔路人的垂面……”

鲁岐现在有3个家:北京一个家,湖头一个家,还有一个家在美国,他家人在那边。儿子很出色,专做艺术刀具,有一把军刀还在亚特兰大世界刀展上获得一等奖。鲁岐很低调,从不提过去的成就、结交的名人,因为他骨子里是个刚挺的人,不想借过去的成就和结交的名人之光——他自号“文丐”,意思是只向文化低头。但说起儿子,他的柔软心涌现,还是多聊了几句。

鲁岐曾去美国那个家住了3个月,但感到不习惯,说“生活条件是好,但没有文化根基,是一种平庸的幸福,跟等死差不多”。他还是钟情湖头的家,有乡野,有文化,也有亲情。人越接近乡野,就越有梦想;越接近文化,就越投入梦想;越接近亲情,就越成就梦想。人们期待着鲁大师乡野、文化、亲情三位一体,梦想成真!

章建斌曾告诉记者:鲁老师的资历很“结滚”,出自空政话剧团,上世纪80年代,转业后到北京电视台,跟郑晓龙是同事。鲁岐当制片主任时,冯小刚是他麾下的美工,现在郑、冯都是大编剧、大导演了!鲁岐的《鲁爷侃影视圈》火得一塌糊涂,还被中国传媒大学列为必读书……

最后,记者让章建斌概括一下鲁岐的形象大使生涯,章建斌沉吟半晌,才说:这是一个值得仰望的人,精神上大气,但物质上低调!我们搞葛洪文化节,两届以后也感到遇上了“瓶颈”,这就是文化上、产业上如何进一步突破?鲁老师担任形象大使后,为人处事很踏实,确实为“葛洪养生小镇”献了智、出了力……

湖头村的粉墙黛瓦间,忽然飘来歌声:“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是齐豫的原唱?抑或是鲁岐的心声。

与黑子等影视界名人在湖头村创办“鲁岐书院”

鲁岐

形象大使证书

在浙江宁海第三届葛洪文化节上被聘为葛洪养生小镇形象大使

鲁岐在岔路学士坪给客人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


宣传介绍葛洪养生小镇不遗余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