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稿纸薄薄情谊厚

赵宏建

我的家中珍藏着一摞空白稿纸,有《如皋市报》《如皋日报》、如皋市文联、如皋文化馆的,纸质微微有些发黄。我不是为了收藏,而是多年前用来备荒,就老鼠搬仓般囤积下来的。

我爱好写作。80年代初期,物质比较匮乏,稿纸是个稀罕物件,那时候农村投稿的人也不多,供销社里难见它的踪影。读高二时,县广播站编辑宋继高到江安中学组稿,送我两本县广播站的稿纸,我高兴得跳了起来。从此,学校爱好文学的同学投稿,纷纷找我要稿纸,我也不小气,有求必应。读高三时,我的一篇政治小论文在全国获了奖,就是用那些稿纸誊写的。

90年代初,我参加了工作,业余时间仍爱好写作,是当时《如皋市报》的通讯员,每到报社开会送稿,我总要到群工部或熟悉的记者那儿领稿纸。报社从位于海阳路上的天成大酒店开始,几次搬迁,稿纸上的联系地址也在变化,烙下了报社发展的印记,留给我不同时期的稿纸。

背回的稿纸要发挥它的用场。我便在这绿色的土地上“爬格子”,开始辛勤耕耘。一篇稿子定稿后要复写,复写稿件很苦。由于稿件要投往各级报刊、广播电台,所以复写三四遍是常事。夜深人静时,我常常用拓色纸一式四份进行复写,反反复复,写到最后,手指发麻,手腕发酸,天长日久,右手中指一侧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寄送稿件也特别慢。从采访到复写完成需要时间,邮局一天只发一次,误了点就要再等一天,加上寄送时间,一篇稿子到编辑手中时新闻往往变成了旧闻,一篇好稿成为废品,辛苦的劳动付之东流。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自学了电脑,注册了电子邮箱。键盘敲打出来的文章,通过“email”发送,瞬间搞定。我注册了QQ、微信,做公众号,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让距离就在一指间,一笔一划在稿纸上蹒跚爬行,到邮局寄稿永远变成了美好的回忆,薄薄的稿纸在记忆的深处散发出幽幽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