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1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纵棹园
2019年01月12日

白发亲娘

□李桂芬

好多年了,没有回老家宝应过春节。刚进腊月,婆婆就开始隔三差五打电话,说她抱恙在身。无奈何,临近年末,我们全家才坐上了南下的列车。

先生家乡的村落是个美丽可爱的地方。一年四季,杨柳依依,苍翠欲滴。随处可见的是潺潺的流水和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桥,还有停在岸边的小船。我最欣喜的是,在下雪的日子里可以从地里采摘新鲜的蔬菜,我把油菜从雪堆里拉出来,抖落掉劈头盖脸的雪,一个鲜活的生命跳跃出来,我很快乐。开门可以看见满地里的庄稼。绿油油的麦子,还有遍地盛开了金黄色的油菜花。冬天也要下雨,几场小雨过后,地里的庄稼更加鲜嫩,桥下的流水就更加清澈透明了。

我是北方人,对于这一切好奇而又陌生。正月里,街坊四邻见面问好,拜年,邻里间可以端着一碗饭互相窜门,这在北方是不见的。后舍的大队请了剧团来唱几天大戏,唱的都是淮剧,我大半也是听不懂的,只能看个大概的剧情。也没有舞台,就地围个场子就开唱了。男女老少都喜欢来看,老太太嘴里嗑着瓜子,呵呵地笑着,孩子们在热闹的人群里钻来钻去……

然而,我还是惧怕路途遥远,旅途劳顿,晕车难受,所以好多年了也没回来。如果不是婆婆……唉!回就回吧,毕竟是快80岁的人了。

当我们风尘仆仆赶到家时,婆婆正在院子里提水,这不是好好吗?不像是生病呀?我说:“妈,你这不是好好的吗,怎么说是生病了呢?”“我不说生病,你们一家子能回来吗?妈想你们啦!”“哎哟,您这老太太没事说什么假话啊,想我们打个电话不就可以了嘛!”顿时,我心生抱怨。"打电话能看见你们这一家子大的小的呀?"

一时间,我无语了……

婆婆每天早早就起了床,到地里采摘蔬菜,做饭,烧菜,忙的不亦乐乎。她总是问孩子们,你们喜欢吃什么呀?告诉奶奶,奶奶给你们做。孩子们都说,奶奶,我爱吃您做的鱼。于是,婆婆每天烧一桌子菜,除了红烧鱼,还要炖可口的鱼汤。看着孩子吃的津津有味,婆婆总是眉开眼笑的。

婆婆忙着,并且快乐着。听见她跟邻居说“孩子们在外面也不易呢!我们做老人的,帮不上孩子们什么,就自己照顾好自己,有个好身体,别给孩子们的肩膀上再压担子。”

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我们又长了一岁,我们的父母又老了一年。晚上,我一个人随意的到街上走走,路过一间小屋,门窗都堵的严严的,从屋里传出来唱淮剧的声音。

我好奇地回家去问婆婆,婆婆叹了口气说:“唉!那个老太太都89了,还自己烧饭吃呢。”“那她的孩子们呢?""唉!"婆婆叹了口气说”孩子们多少年没回来了,想看一眼都难,还不知道到死能不能看到呢。她爱听戏,身上经常装个小收音机,那是她孙子给她寄回来的……“

不知道什么时候,眼泪划过我的脸上。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平时只想着自己,只想着孩子,却很少去想想守在家中的老人!婆婆见我哭了,慌了,一个劲的问我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啊?是不是吃的不习惯了?是不是水土不服啊?望着婆婆焦急的眼神,我说:”妈妈,我错了……“

临走的前一天晚上,我又去了那间小屋,门还是关的严严的,从屋里传出来唱淮剧的声音,“儿想娘时难叩首,娘想儿时泪双流”……

大街上冷冷的,也没有几个人,才初五,就没有了新年的气氛。房子后面的大柳树上栖息的小鸟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年轻的都往外面走,村里只留下了老人和孩子。村子里的学校也没有了,就只留下了老人。是的,有多少儿女因为生活,抛家舍业,背井离乡。我们四处漂泊,随处安家。惟有这些空巢老人,用他们厚重的爱,为我们执着地坚守着脚下这片热热的土地,维系着这个叫“家”的地方,守候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成为游子魂牵梦绕的思乡情结。

婆婆又为我们准备了好多东西让我们带走,有菜油,有自己腌制好的鸡鸭鱼肉,还有几个大大的鹅蛋……她边收拾边频频地嘱咐我,吃的时候记得要先拿开水泡啊……

车子启动,又一次将婆婆抛远了,远远地,我听见她在喊“你们要保重身体啊……”。

一霎时,我如鲠在喉,泪如雨下!

“娘生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在茫茫的泪光中,我看见那位银丝飘动的老人,在渐行渐远空间里成了一座高大的,不朽的雕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