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6月1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州来文苑
2019年06月12日

麦收记事

□陈明

进入六月,西南风可劲儿吹,太阳也愈发地炙热,炙烤着一方方麦田。大片大片麦地,这段日子到处弥漫着丰收的味道,站在黄澄澄的麦田里仿佛可以闻到白面馍馍的香气。

麦子是六月乡村的主题,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七十年代童年时那些火热的麦收往事中去。我老家有句土话说:看你忙的跟收麦似的。可见麦收是极其辛劳的。农户家蒸上一锅馒头,割上几斤鲜肉,煮上几个咸鸡蛋,打上一桶散酒,家家准备着麦收战斗。麦子成熟的速度惊人,一旦熟了,就得立即收割,哪怕晚上一天,麦秆变脆,收割就变得非常困难了。天气的变化反复无常,人们还要时时担心雨水的侵袭。因此,这个时节,男女老少都是麦收的主力军,人人都要加入这紧急的抢收战斗中。

小时候的麦收记忆和镰刀是不可分割的。每到快要割麦子的前几天,大人们就会把闲置一冬的镰刀找出来,用水一湿,在磨刀石上“霍霍”地磨起来,直至被磨得新锐锋利、刀光寒寒。第二天,太阳还没睡醒,全家人已经携带“武器”来到地头,一人占一垄麦,开始收割起来,而且比赛看谁割得快。当父母已经放倒好几垄麦子了,我那一垄还剩好多没割呢。当时我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天不怕地不怕的,尽管觉得腰疼、腿酸、头发晕,胳膊没劲镰嫌钝,手上还磨出了血泡,可是干得挺欢的。

从早上四五点起来,往往得干到八九点才能回家吃饭。那年月,麦收时节,家里最好吃的大约就是咸鸡蛋了。早在一两个月前,家家户户多少都要腌上一些鸡蛋过麦季。吃饭的时候,剥开热乎乎的鸡蛋,蛋黄流出油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特别好吃。除此之外,便很少有其它更好吃的了。麦收时节,人们连赶集的空也是没有的。简单地早饭之后,人们带着疲劳,顶着更加火热的骄阳,继续投入到麦收中去。麦子收割完了,就用架车子把麦拉回到村边的麦场里,摊晒后用石磙碾压脱粒,也叫“打麦”。那时节,麦场是男人的主战场。铺好的麦子有半米高,用牛马拉着石磙一遍遍地碾压。小麦压好后,将麦秸清除,然后扬场,用木锨靠风力扬起来使麦粒与麦糠完全分离,辛劳至极。记得后来有了手扶拖拉机和脱粒机才轻省些。麦收天里,脱粒机吼叫的声音日夜不停,一个麦场里只有一台脱粒机,由一个方向开始一家家地轮流使用。轮到谁家,都要找几个身强力壮的人帮忙,集中力量速战速决,因为别的人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哩。脱粒机一响起来,就不再停止,干活的人分工明确,有向机仓里投放麦子的,有在脱粒机前扒麦粒的,有用叉子运走麦秸的,再有几个堆积麦秸垛的。小孩子这个时候都在后方,来回地搬运麦个子,麦灰与汗水粘在一起,脸变成了“花狗屁股”,却也没时间去擦一擦。渐渐地,麦子少了,麦秸垛却像房子一样高高地垒起来了。那时候麦秸并不是像如今一样扔掉不要了,也是要堆起来的。因为那个时候麦秸可以当牲口的饲料、当柴火烧锅,还可以卖钱。麦子打完了,来帮工的人被请去喝酒吃饭,小孩子却要留守在麦场里看护着。记得有一年打麦的夜晚,干完活,我又累又饿,在等着大人来接替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倒在麦秸堆里睡去,一觉睡到天亮,那种舒适香甜的感觉至今难忘。

现在的麦收早已经远离了镰刀、远离了麦场、远离了麦秸垛。通常是联合收割机到地里转一圈,一会儿功夫,丁点儿寒暄,几亩麦子便收进口袋里了,真是方便极了。然而,当年那早出晚归、挥汗如雨挥镰割麦的场面,近乎原始的麦收情景,仍然难以忘怀,始终让我不忘劳动的艰辛,珍惜粮食的重要。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