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6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州来文苑
2019年06月24日

鱼仙赶庙会

□ 李君 口述 淮上老骥整理

我的家住在清泉集东南三公里处。这里远离城市的喧嚣,工矿的污染。宁静的环境,淳朴的民风,造就了乡民勤劳、质朴的品格。原生态的村庄被一望无际的碧野包围着,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

春夏之交,出了村子,随处可见大片的玉米、高粱、红薯、大豆,满眼都是绿色。那些惯于早起的人们,总会踏着露珠,循着自己的庄稼地转上几圈,然后再心满意足地回到家里。李三爷就是庄子里最爱早起的老人,有事无事,出门总会挎上一只粪筐,带上粪铲,沿着田埂转悠。走着走着就来到村子西南二里地一条小河边,当地人称为“港河”。说是河,其实就是一条不知开挖于哪个年代的大水渠,最宽的地方也不超过十米,水深据说两至三米左右。由于距离庄子比较远,人烟相对稀少,水草丛生,野生的鸟儿、鱼儿多不胜数。

这天是农历正月里一个早晨,天气晴朗,太阳刚刚升起,缓缓升腾的水汽宛如薄幕,笼罩在原野上。水鸟们欢快地你呼我唤,在长满水草的沼泽地上空忽飞忽落。站在小河边,李三爷点燃烟袋,眯缝着双眼,静静地注视着河面。只见水草下面,成群的鱼儿游来游去,有红色的鲤鱼,青灰色的混子、青黑色的鲶鱼和黑鱼,贴着水皮玩耍的穿条儿,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鱼类。太阳越升越高,水幕散去。李三爷正打算回家吃早饭,突然传来有人说话的声音。他心里一惊:这里分明只有我自己,哪里有人说话呢?莫不是遇上……他抬眼望去,只见远处的水面上升起一个巨大无比的黑鱼头,身体还没完全露出水面,居然变成人形,头戴毡帽,身穿皂衣,银髯飘胸。他回头对着水面喊了一声:孩子们,都出来吧,我们到清泉集赶庙会去。

李三爷闻言,吓了一跳,原来,自己真的遇到鱼仙了。他还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说过,港河里有鱼精,未曾想自己这么大年纪了,竟然亲眼看到了。再一想,没错,今天正是正月十五——清泉集逢庙会的日子。他定了定神,仔细向水面上看去,但见从河水里走出穿绿的、披红的一群少女,个个貌若天仙,步履轻盈,银铃般的笑声,瞬间传遍河滩。那个黑鱼精仰起头,对着空中念念有词,拜了几拜,瞬间手里出现了一个马鞭,两辆崭新的大马车缓缓降落河边的平地上,那些仙子们嘻嘻哈哈地依次上了马车。李三爷屏住呼吸,悄悄离开河边,沿着田埂,迅速跑回村子。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庄子里的男女老少都离开了家,直奔清泉集而去。他们要看鱼仙赶庙会啊!

说起清泉集,远近很是有些名气。位于凤台县城西北部42公里处,凤利路从境内穿过。西和利辛县的阚疃区接壤,北和蒙城县以茨淮新河为界,南和颍上县隔西淝河相望,东临顾桥镇。因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有一个隆重的庙会,是远近十里八乡颇有名气的集镇。庙会这天,那些善男信女纷纷前来烧香许愿还愿,祈福送子,求神庇佑,更有农闲的庄稼人借机消遣,带来农产品进行交流;还有各种风味小吃、杂耍把戏、生产用具等等纷纷登场亮相。

今年的庙会更是与往年不同——看鱼仙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清泉集的大街小巷,那些赶会的人也顾不上烧香拜佛了,都集中在向南的路口上翘首以望。性子急的人不免叽叽喳喳,指手画脚,似乎等得有些不耐烦了。就在大家将信将疑、乱发牢骚的当口,只见南边大路上来了两辆披红挂彩的大马车,高大雄健的枣红马,四蹄翻飞,铜铃震耳,不一会儿就来到近前。人们禁不住欢呼起来:鱼仙来了,鱼仙来了!

只见那个头戴毡帽、身穿皂衣的白须老者回头对那些仙子们说:不好了,走漏消息了,赶快回头!那些如花似玉的仙子们面露不舍之色,只好随着马车调转车头扬尘而去,宛若两朵随风飘去的粉色彩云,转瞬间,没了踪影。

老半天,人们才回过神来,沮丧地散去,又去赶庙会了。

李三爷也没有心情逛庙会了,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他深深地责怪自己,为什么嘴那么快呢?那么好的一场戏竟被自己快嘴给搅黄了。这一晚,他失眠了。第二天一早,他又挎上自己的粪筐,拿上粪铲,向港河边走去。刚到河边,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原来,那个毡帽皂衣老者领头自杀了,其他的鱼类也在水面上漂浮一层。李三爷知道,这都是自己快嘴造成的罪孽,因为他听说过,各行各道都有自己的法则和规矩,尤其是这些不知费了多少年精力和周折才修成的鱼仙们,怎么可以随便在世人面前露相呢?

李三爷回到家里,神思恍惚,茶饭不思,很快就病倒了。临终前,他告诉家人,以后一定不要再去港河边打搅水族,以免铸成大错。也就打那以后,当地的百姓都不轻易去港河边活动,以免惊扰港河中的水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