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 五版:专版
2019年07月05日

从山陬海隅到生态名城

山海见证一座城市的崛起

记者 黄海清

70年前的今天,中国人民解放军21军61师战士从前童、王爱出发,向宁海县城进发。时值梅雨季节,天气溽热难当,气温高达32℃,泥泞的乡间小道两旁,是葱翠的群山和一片嫩绿的稻田,环山抱水的小小古城,就在道路前方。

生活在这方美丽水土的人民,却过着极端艰苦的生活。“地迫山海,产悭食啬”“二尺秧苗尺八稻,有收无收望天讨”,是那时宁海民生的真实写照。给人们带来更深创痛的是无休止的水灾、旱灾、蝗灾、瘟疫和匪患。

民国十七年,风雨成灾,冲破堤岸,倒屋703间,死270人;次年,暴雨倾盆5昼夜,毁田10余万亩,倒屋10余万间,人畜伤亡无数,自尽、逃荒者不计其数;民国三十一年,城区发生霍乱,死45人……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的生离死别。

宁海的解放,让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当剿除残敌的战斗硝烟尚未淡去,新成立的县委县政府就带领着宁海人民走向了重建秩序、恢复生产和开发建设的道路。

当务之急,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宁海开始了以治水、改土为中心的农田建设,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对零星荒山隙地进行垦荒造地,经过近30年的改造,宁海粮食作物由原来的一熟改为二至三熟,粮食亩产从解放前的不超过300斤,提升至改革开放前的1052斤。

在宁海长达1700多年的历史中,丰富的水资源不但没给予宁海人民多大的帮助,反而是最大的隐患。建国后,宁海人民与大自然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堵港、筑塘、拦溪、围库。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修筑了一系列可永载史册的水利工程,不仅让人民免于水患之苦,还通过围垦耕地、灌溉农田,造福人民。

真正的腾飞是在1978年以后。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海,这个宁波地区的“末等生”开始了追赶的步伐,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劈波斩浪,工业产业异军突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实现重心转移,由农业主导向工业、服务业双轮驱动。用40年时光,打造起完整的产业体系,拥有中国模具、文具、汽车零部件及橡胶部件、压铸等五大“国字号”产业基地称号。

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拥挤简陋的棚户区被一幢幢崛地而起的居民楼代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繁荣兴盛的商业区以及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无不展示着这座城市的繁荣和朝气。在广袤的农村,农民告别茅屋,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房前还有精心打理的美丽庭院。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运动、曲艺、摄影、诗词……当所有的物质需求都得到了极大满足时,人们开始追求更丰富、更多元的文化生活。在乡村,每当夜幕降临,妇女老人都会向村中的广场聚集,当广场舞曲的音乐划过静谧的夜空,他们迎来了自己的文艺时光。

如今,宁海已经是宁波南部三区县领头羊,甬台绍区域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工业总产值跨入1000亿,在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上攀升至第53位。

70年前的今天,晚上22时许,解放军战士第一次踏上县城的街道。夜空下的这座小小古城,沉浸在一片黑暗之中。70年后的今天,同一片夜空下的这座城市,街道车水马龙,楼宇万家灯火。静静流淌的洋溪,光影变幻、流光溢彩的廊桥跨溪而过,见证着这座城市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