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民生燃料的三次变革

我们居住在千年古镇——白蒲,古街、古巷、古店遗存众多,新路、新巷、新店年年新增,蓬勃发展,呈现出古镇商贸繁荣昌盛、生活多姿多彩的新景象。人们都知道,民生离不开火。数千年来,我们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用柴草生火做饭的生活方式始终未变。而燃料则是连接火源、产生火的必备之物,离开了燃料,则难以生存。我在研究历史文化剖析旧景新貌时,涉及到民生燃料有几个关键词:草行桥巷、煤球厂巷、液化气站、天然气营业厅,用一条线将之连接,勾勒出民生燃料三次大变革的轮廓和轨迹。从这些巷名、单位名称,就足以佐证白蒲镇民生燃料发生变化和建国七十年来的伟大成就。

一、草行桥巷记录了古镇民生千百年来以柴草为燃料的历史。1949年前,白蒲镇居民生活仍然是沿袭数千年来祖先传下来的用燃料生火做饭的方式;人口多的人家在厨房砌2-3间的大小砖灶台,人口少的人家则用泥或陶土烧制的大小火炉子,白蒲人称之为“锅厢”的,特殊困难户也有用砖搭成三角架烧火做饭的。大多是去草行购买柴草作燃料。白蒲“草行桥巷”位于古镇东南处,有一座南北向木桥,横跨东西河道,两侧有数家草行和民居形成巷道。此巷已存有数百年的历史了。清人姚鹏春所纂首部《白蒲镇志》载,草行桥在镇东,偏秋阁侧,跨东河。

在燃料单一的年代,草行既是农民柴草交易区,又是镇区市民生活燃料购买地。当时柴草分为三大类:一类为木柴,一般是用质地差的杂树木,劈成木棍,也叫“柴火”,晒干用绳或竹片捆扎成圆捆上市,市民买回,用于烧煮时间较长的食物。二类为硬质作物秸秆,如棉花秆、大豆秆、芦草秆等,此类一般用于煮饭炒菜。三类叫软草,如沟岸草、玉米蚕豆壳、麦稻草,还有从海边运来的红茅草,简称“红草”,这些软草又叫“引火草”,人们用它先引火,待有底火后,再用硬质材料燃烧。人们就是这样通过各家“草行”,用货币交换买卖,民生燃料品种千年未变。草行桥巷记录了我镇千百年来以柴草为燃料的历史。用柴草作燃料,人们生活也十分辛酸。解放前战事频繁,草行时常缺货,市民不得不去乡下寻找购买,实在买不到,将旧木家具劈下烧饭的事时有发生。每逢天阴下雨,柴草潮湿,忙半天都生不起火来,人被烟呛得咳嗽不停,有时还得用上风箱或吹火管。做饭时,往往是一人上灶,一人在灶锅门处烧火,大部分由妇女们操劳。特别要提及的是,遇上没娘的孩子学做饭,那就更惨了,将饭烧糊就是烧成夹生饭,还常常弄得脸上黑一块、白一块,像包公脸谱。生长在今天幸福生活中的年轻人,难以体会到过去以柴草为燃料的生活艰辛。

二、煤球厂巷见证了我镇民生燃料的第一次变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人口逐渐增加,生活水平慢慢改善,单纯以柴草为燃料已不适应人们生活的需要,国家开发了煤矿,开采有烟煤和无烟煤。上世纪60年代,我镇煤球厂应运而生,即将无烟煤粉碎和入一定比例的粘土,机械模具加工成煤球,市民用煤球炉生火烧水做饭,数年后又改进加工成蜂窝煤饼供应居民。为了方便群众,煤球厂还送货上门。当时还有人口少的人家用煤油炉烧饭的。至此,以柴草为主要燃料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因通往煤球厂有条东西向巷道,人们即将此巷取名叫“煤球厂巷”。煤球厂巷见证了我镇数千年来民生燃料第一次巨大变化的历史。那时家家户户早晨将煤球炉拎至街头巷尾,点火生炉,白烟渺渺,连成一线,是一道乡愁的风景线,让人们至今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三、液化气公司见证了我镇民生燃料的第二次变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煤球、煤饼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代之而来的是液化气、电、太阳能。1993年6月,白蒲镇办起了液化气供应站,从南京液化气站进货,全年向白蒲地区供应灌瓶分装的液化气。居民住进楼房后,大多用液化气和电作为做饭烧水的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节约燃料。农村和镇区居民还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

四、中油燃气白蒲营业厅见证了我镇民生燃料的第三次变革。国家推进城镇化建设,白蒲镇成为全国重点镇,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镇,数十处高档住宅小区先后建成,几十幢高层楼房拔地而起。居民生活如仍沿用瓶装液化气,则不适应高层住户。镇政府高瞻远瞩,因势利导,在小区规划设计时,同时将天然气管道纳入,并由天然气公司安装输送到户。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经过钻井采集由管道输送给用户,天然气绿色环保,经济实惠,使用干净卫生,热效率比人工煤气要高很多。南通中油燃气有限责任公司白蒲营业厅见证了我镇居民生活燃料的第三次大变化。这次大变革使我们大踏步跨入高效清洁能源时代。

今天,我们用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以民生最小的议题为切口,论证居民经历的民生燃料三次大变革。在生活步入现代化的今天,大家更要珍惜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

 (杨春和口述 杨允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