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8月17日

徐鼎铭:大半辈子只为做一件事

融媒体记者 胡子妍 通讯员 黄 雪

阅读数:2437  

淮城街道的徐鼎铭,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用大半辈子致力于台静农先生文学艺术的传承发扬,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因一次相遇萌发一份长情

 

“建塔者”是台静农早期的小说作品,也是徐鼎铭的微信名。几十年来,徐鼎铭凭借着“建塔者”般刚强和坚毅,让台静农的文艺作品在海峡两岸传承发扬。

1972年,在淮安农机厂工作的徐鼎铭与爱人相恋,得知爱人的舅舅正是台湾大学教授——台静农。台静农是鲁迅的学生,治学严谨,在文学、艺术、经史等多个领域均涉之甚深,并以文章书画高绝驰名。从那时起,徐鼎铭便开始关注远在台湾的台静农。

由于当时两岸关系紧张等原因,国内文学界对台静农的介绍很少。“他的成就与地位并不对称”,徐鼎铭暗下决心,要将台静农先生的作品在海峡两岸传承发扬。

“台静农拥有台湾背景,是否属于‘黑五类’是我起初的顾虑。”徐鼎铭回忆,当时处于文革后期,惟成份论尚存,但很快,这份顾虑就被消除。据《鲁迅书信集》及多方面史实考证,台静农早期是一位地下党员。徐鼎铭折服于他耿介豁达的人格,便开始在工作之余不断搜集他的作品。

 

由一封书信传承一种文化

 

依稀清楚的邮戳承载着两岸交流的时光印记,隽永清秀的字迹寄托着文化传承的一往情深。在徐鼎铭的书桌前,叠放着厚厚的书信。为了搜集作品资料,他广泛与台静农同时代人、其学生通过书信进行联系。

上世纪70年代初,从淮安寄往台湾的信件需要先寄到香港,然后再转到台湾,一来一回要很久。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颁布,信件便可以直接寄到台湾了。当时寄一封信到台湾的邮资大概需要2元,徐鼎铭买邮票、买信纸、买书籍,经常奔走于南京、上海等地的图书馆和“鲁迅纪念馆”查阅资料,并多次前往台静农的家乡安徽六安收集信息,一个月30几块钱的工资基本不剩多少了。

“我的来信请求得到了积极响应,台湾版、香港版的台静农作品及相关资料源源不断地免费寄赠于我。”上海作协原主席徐中玉,香港董桥,台湾林中斌,台大中文系主任龙宇纯、叶国良、李隆献等都与徐鼎铭有着密切联系。

经过不懈努力,徐鼎铭书桌上的资料越垒越高,台静农先生人物形象也愈加清晰了。其台静农先生的介绍文章先后在淮阴曰报、长江日报、扬子晚报、江苏广播电台、台声杂志等媒体发表。1990年,人民日报出版社首度在大陆印行了《台静农散文选》。

就这样,台静农在文坛消失的身影,慢慢地回到大陆人的视野。

 

凭一份坚持撑起一生梦想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互联网事业飞速发展,资讯流通迅速。徐鼎铭除了保持纸质书信的习惯,还经常通过电子邮件、微信等查阅台静农文字、影音等资料,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等专家保持联络,阅读交流的广泛性和时效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这些年来,两岸文化交流深入发展,相关地方政府对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台静农作品的推广与呼吁得到了多方的认同与支持。“徐鼎铭欣慰地说。

在台静农诞辰九十周年之际,安微六安叶集区政府部门曾两度拜访徐鼎铭,根据他提供的大量图文资料,计划在六安建台静农纪念馆。目前六安市人民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将台静农纪念馆列入议事日程,将在2022年之前建成,并举办台静农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北京鲁迅博物馆也正在编辑台静农书画全集,作为其诞辰120周年的献礼。

徐鼎铭还向北京鲁迅博物馆倡议举办台静农诞辰110周年纪活动, 在2012年北京的两岸三地研讨会上,徐鼎铭与爱人被以亲属名义邀请出席。2014年河南海燕出版社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由北京鲁迅博物馆主编,徐鼎铭协助编辑了台静农往来书信册。截至目前,台静农的网络搜索词条已达到900多万。

“大半辈子的坚持来自于我对台静农作品的热爱,两岸文化繁荣发展是我一直的梦想。”70岁的徐鼎铭表示,两岸文化交流传承,他会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