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08月1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2:文华
2019年08月19日

与邻共餐

   本文字数:1463

王智琦

小区门口边上建了个“邻里中心”,其实也不算新,建了有一年多,只是我去的次数太少。记得开门迎客那天,我被嘹亮高亢的旋律所吸引,随着熙攘的人群挤了回热闹。二楼有群上海大妈正在落地镜子前练舞,还有人在教室里扯着嗓子唱地方戏,我以为是街道又开设了一家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就没在意。

一次,电梯里碰到12楼邻居陈姓高级工程师,他拿着几个塑料饭盒,说要去邻里中心大食堂买熟菜。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大食堂,这时离中午11点30分还有一小时,陈高工为啥如此急吼吼?陈高工慢吞吞地告诉我,邻里中心因为场地条件有限,每天的饭菜供不应求,晚去就买不到了,还得凭老年卡咧。我听后很觉诧异,因尚未正式退休,自忖还没资格去就餐,但邻里中心的大食堂却在心里留下了印记。

后来,在家闲了下来,爱人还在工作,独自吃午饭就成了问题。我注意到,小区周边新开了许多小餐馆,取名都打亲情牌,什么上海老味道、回忆小辰光、上海馄饨铺等,老板或掌勺的却是外地人。偶尔去试一下,实在品尝不出小辰光妈妈的滋味。菜场里有位饮食公司退休的老阿姨,每天要包数以千计的生馄饨售卖,我买回家自己烧,依稀还能吃出点过去岁月的滋味。但馄饨只能垫饥,哪能天天当饭吃?

午饭吃不好,心里总是不乐胃。晚上散步,碰到家住隔壁小区的老同事,他关切地询问我闲居生活状况,听说我苦于每天的午餐,朗声大笑道: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家门口就有午餐供应的呀!

原来,辖区街道领导听取了居民意见后,对邻里中心大食堂进行改造,取消60岁以上限制,附近居民包括上班员工都可以前来就餐。我听后将信将疑,第二天中午就去了邻里中心二楼。还没走到餐厅,一股饭菜的香味和着喧嚷的人声扑面而来,许多食客坐在餐桌前大快朵颐,排着的长队还转了一个弯。每人手拿托盘,挑选玻璃柜里中意的菜肴,结账走人。我选取了红烧青鱼块、毛豆炒香肠粒、蒸蛋,还有一碗米饭,共计25元,饭不够还可添加一次,吃得我大呼实惠,到了晚上也不觉得饿。

我住小区十多年,除了本幢大楼邻居还熟悉,其余的都是“面熟陌生”,平素连招呼都不会打,哪里像过去石库门里阿婆过生日,一碗长寿面从弄堂口要送到弄堂底人家。现在的住宅小区,家里都装潢得富丽堂皇,却少了人与人交心的公共活动空间。现在邻里中心的大食堂像一块磁石,把邻居们尤其是中老年居民吸引到这儿来。毕竟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排队等候时有的喜欢闲聊几句,那些本来主营“买汰烧”的主妇煮夫们,更要对供应的菜肴评头论足一番。结论是大食堂的菜肴接近上海本帮菜的浓油赤酱,味道差强人意,已属相当不错。有这么方便实惠的大食堂,实在是党和政府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

星期天上午,我去邻里中心想买几个菜包和肉包当早餐,包子要一笼笼蒸出来,排队就要等候一段时间。排在我前面的一位少妇,抱着个眼珠乌黑滴溜溜转的小女孩,煞是可爱。有位上海阿姨就逗孩子:叫我一声奶奶,我买包子给你吃。抱着孩子的少妇来自湖北,她微微笑着不语,而小女孩则把头快速地转来转去,显得活泼而调皮,这样的场景令人感到温馨而惬意。一位排着队的老伯对低头吃面的老汉问道:今朝的面味道哪能?老汉抿嘴一乐:面涨得刚刚好,有韧劲,大排骨入味。大家听了都很开心,空气里流动着一股久违的情谊。在邻里中心的大食堂,我又体味到熟人社会里的那份亲近感。

与邻共餐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大食堂里的菜肴也成了我生活中的念想。对于闲居在家、身体尚健的老年人来说,若一天三顿都有一份温热可口的饭菜,应该是生活的极大满足。我觉得“邻里中心”这个名称起得好,由满足温饱逐渐过渡到实现精神的需求,拉近邻里之间情感的距离,邻里中心实在是功莫大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