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9月17日

让“美丽”融入百姓生活

——我区发挥融合效应升级美丽乡村纪略

阅读数:1862  

融媒体记者 严曼曼

高高耸立的民俗牌坊,色彩鲜艳的民俗墙画,干净通达的水泥路,就连房前屋后的小菜园都经过了精心布置,都梁村的风景美如画;荷藕、芡实、龙虾、螃蟹、有机稻米,特色种植养殖如火如荼,靠水吃水,中太村的产业正兴旺;以“体育健康特色小镇”“智教乐享小镇”为主线,施河镇以产建镇、产镇融合、宜业宜居……

近年来,我区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上,发挥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全域规划,让“美丽乡村”遍地开花,凸显人文特色,留住乡村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升级产镇融合,让“美丽”融入群众的生活。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

河水变清了,鱼虾多了;房前屋后养猪的没了,猪粪味散了,空气清新了。老旧房屋拆迁改造,围墙画了农民画,垃圾收进了分类箱,污水进行了统一治理……这几年,我们的乡村经过一番整治改造,处处有风景,“美丽值”不断提升。

自去年申报创建省级美丽乡村以来,车桥镇官渡村紧紧围绕百姓生活、道路建设、河道整治、卫生保洁重点工作,务求实效。投入70万元建成官渡片塑胶健身广场及公厕等配套设施,投入50万元兴建村卫生室,投入20万元将中心路部分地段扩宽到4米,对原有的600盏路灯进行维修,并增至1000盏,对村主干道和文化广场绿化,对水面进行发包整治,实现水清河净的良性循环……

每天傍晚时分,新建好的官渡村健身广场上,悦耳的音乐响起来、欢快的广场舞跳起来,动感的旋律让寂静的小村庄顿时热闹了起来。“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小广场建起来了,健身器材也配齐了,附近还有公厕,大家晚上出来跳跳广场舞,聊聊天,和城里一样热闹啊。”刚学会跳广场舞的李阿姨开心地说。

官渡村的“美丽行动”是我区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我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线,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五好村庄”建设,积极整合资源,培育自然形态好、村庄环境美、发展潜力大的村庄,因地制宜、量身打造,完善基础设施,改善村庄面貌。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打造省级试点村、美丽乡村20个,创建“三星级康居乡村”42个,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7个、示范村8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2个。

融合“自然美”和“人文美”

在净化、绿化、美化村庄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我区进一步加深美丽的“厚度”,延伸美丽的“宽度”,让村庄有特色地展现苏北水乡的平原韵味,让村民有内涵,体现美丽乡村的人文素养。作为我区农村居住空间规划中11个特色保护型村庄之一,去年以来,流均镇都梁村按照“保持田园风光、完善公共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和“七通九有十到位”要求,在建筑整修、景观绿化、基础设施、污水处理等方面对村庄实施整治提升改造,加强入口景观、宅间小巷、水乡特色风貌塑造,完善并规范房屋勒脚、檐口、门窗等建筑局部处理,增设屋脊、花格窗等地方传统建筑元素,同时统一彩绘体现水乡特色文化的主题墙,形成水乡特色建筑形式。

现在,行走在都梁村,一望无际的翠绿荷田,清澈的河流绕村流动,错落有致的特色民房,穿插着几处被保护起来的传统茅草房,处处都能感受到苏北水乡的自然美和特色美。

各村庄以好人广场、健身广场、文体中心为辐射,从内到外掀起了一场乡风文明的浪潮。在村庄的主干道及人口相对集中的路段墙面上,绘制反应孝道文化、风土人情、农村生活面貌的彩画,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氛围。自发设立红白理事会,修订村规民约、规定简办红白事,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发动村党员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工商企业界人士,带头签署乡风文明承诺书、遏制不良习俗。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党员示范户”“好媳妇、好婆婆”“卫生文明户”等评比创建活动,以评比促学习,引导村民自发提升文明素养。

共享“产业美”和“生活美”

白马湖畔的漕运镇中太村,这两年搭乘电商快车,凭借荷藕、芡实、龙虾、螃蟹、有机稻米等特色种植养殖和 “三江秀”“盐淮”“白马湖”等优质品牌,走上发展快车道,实现产业、生活两兴旺。2018年,中太村通过网上销售,村民户均收入净增3万元。截至目前,全村共有316户农户加入电商合作联社,电商销售突破2400万元,带动1700多名村民就业。

“我在村里承包了大概600亩土地,现在主要经营河蟹养殖,还有部分蟹虾混养。这几年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加入了合作社,大家一起想办法提升技术,拓展销路,效益一年比一年好。”前几年回乡搞起河蟹养殖的农户张广逸说,回乡创业是他最正确的决定,现在村里产业越来越兴旺,大家的生活也越过越红火了。

从8月1日起,两辆以施河本土企业命名的“共创号” 和“新起点号”新能源大巴,每天早晨6:30从国际商城出发,约7:30到达施河,从8点开始两辆车分别从原溪河镇和车桥卫生院出发,途经车桥农行、车施路、太平路等地,服务于施河镇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员工。

作为全国知名的“教学具之乡”,经过30多年的发展,施河镇现代教育体育装备产业集聚度达90%以上,2018完成生产总值150亿元、教育装备产业实现工业税收近3亿元。产业发展的同时,施河镇坚持以人为本,秉持“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建设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思路,提升交通、旅游、文化、教育、康养发展水平。按照产镇融合发展理念,实施集镇绿化、体育公园、健身广场等绿色工程,打造“公园式基地”。区域经济半小时经济圈初步形成,群众乐享“生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