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由陈家铁匠铺想起“范半城”

□周思璋

当读到《如皋日报·水绘园》中《铁匠铺》诗中“北大街黄金地段鹤颈湾”一句时,我想到了这家铁匠铺大约是如城著名的陈家铁匠店,但城区数十里内的农民惯称他家为“敞厅”。这家铁匠店在鹤颈湾向北,转弯向西的横街——篦机巷;这里是由西大街鱼市口向北至北大街的必经之路。在“合作化”之前,如城四门内外有铁匠店几十家,一般只有一两间矮小的门面,一座炉子,三四个工人和徒工。陈家铁匠店开在热闹的黄金地段,三间七架梁的敞厅里,有十多个工人、徒工。以产品精良耐用而远近闻名。每到春末夏初,来这里购买或修理锄头、钉耙、镰刀等农具的农民要排队等候的。

这一带是我上初中和后来工作时常经之路。我曾经留心过,这样一座气派宏伟、柱檩坚实的敞厅,当年怎么会砌在热闹的街上。经过多年的烟熏,早已一片黝黑。这个疑问直到我退休以后,在如城人民政府参加编撰镇志,研究如城的历史,才知道明朝后期如皋城里有冒、李、苏、钱四大家族。明清变革后,这四大家族已经式微,又兴起了“范半城”和“徐半街”两大家。

“徐半街”以盐商起家,由富而贵。在乾隆年间,他家的房产东起北大街,西至通仓桥东河边;南讫厫巷,北抵甘蔗巷。还有别墅在安定书院对河,与水绘园旧址隔寺相望,人称“徐家花园”。

《如皋县志》和《范氏宗谱》记载,如皋范姓系北宋名相文正公范仲淹次子忠宣公范纯仁之后裔。范仲淹去世后,他的子孙多数居于河南颍昌一带。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范纯仁的曾孙公仪携带侄儿良傅逃来如皋,住在北乡花源港。后来子孙繁衍,“或为士,或为农,或为清白吏。”有的住到城里。此后花源港即称为范家庄。元末战争,范氏子孙有的罹难,人丁寥落。明朝后期,如皋社会安定,范氏恢复兴盛。

县志记载:“范锴,字世辅。曾居县城,家日渐落,退徙村居。与侄矢力陇亩,业复振起。”岁饥,给粟分糜,济灾民百人,住一年。范志易,字希宣。以国学生为典客,“辟西园,课二子。”“效文正公制,置义田以赡族之贫者。”子廷瑞字公茂,诸生。从凌駉起兵抗清,凌殉节死,廷瑞感愤病背疽殁。孙元龙字云生。明亡后,“隐遯西溪”,读书著作。范可裕暨子端、永、育、立,急公好义,遇灾年,施棺、施粥,捐建“文正公祠”。悉以所有田九百亩捐作义庄。创育婴社,立同善会。范大本曾资助友人捐官。有赵县令来如皋任职不久,母子相继病殁,大本捐资为之殡葬。城内西惠政桥原为转石桥,后移砖石改建丰乐桥,此桥改为板桥。范大本捐资将桥改为砖桥,人称“范家桥”。范永、范育兄弟二人皆祀于乡贤祠。

清代如皋范氏子孙考取秀才者百余人,其中有进士三人。范承宣,字敬叔,乾隆七年进士,曾任江苏扬州府教授、浙江德清县知县;范曾辉,字充光,乾隆十九年进士,曾任江西饶州府同知;范辂,字宜宾,乾隆二十九年进士,曾任四川长宁县知县。另有举人范景瑗,字蕖仙,曾任江苏高淳县教谕。范驹,字藿田,拔贡;范大谟,字禹思,贡生;范大受,字牧庵;范章邠;四人都曾任县学训导。范昶曾任授翰院待诏。范端历任河南仪封知县、山东兖州郡丞。范大本曾任中书科中书。范大成官至江西瑞州知府。范大士官至广西梧州府知府。范大吕任江苏镇江府训导。范家名贤辈出,堪称簪缨世家。其余不求闻达,隐于耕读者颇多。诗文著述载于县志者不胜枚举。

清朝后期,如城范氏渐趋式微,但人口繁茂,有的世代耕种,有的改业工商。范家桥下古河已渐淤塞,砖桥尚存。不少府邸直至二十世纪末仍然存在。范家桥南的老宅东起继善堂巷,西至北大街,北临古河。这座做铁匠铺的敞厅南边应当还有房屋,已改姓重建,故而敞厅成为西临闹市。当年鹤颈湾北即范府的大门,由此向北只能转向东从现继善堂巷出北门。范家败落后子孙拆户,北部卖给沙达夫,南部卖给狼山镇总兵周鼎。不知这敞厅曾否一齐卖给周家,其余尚有关帝庙东朝南的府第已售给徽商俞家,成为“俞公馆”。再向东还有部分老屋仍为范姓所有。东门城内郜家巷北端有范曾辉的旧居,原来朝东的门上有“大夫第”石刻。门外有两座砖卷门,人称这里为“双卷门”。西园在北水关之西,后来荒废仅存六鹤斋,清末改作初级小学。上述这些府邸有的建于明末,有的建于清初,多数是二十世纪末城市改造时拆卸改建的。还有状元坊南朝西的一所大宅是本世纪初才拆的。范文正公祠暨范氏宗祠在东暨云路巷内,是当年冒辟疆终老之居改建的,房子尚在。

陈家铁匠店于“合作化高潮”时加入如城铁业手工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