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石庄古街(下)

□张松军

位于凤鸣桥南堍30米,南大街与东大街的交接处,有棵约500多年的紫藤树,藤蔓交错,枝繁叶茂。人们在南北对合的店屋檐上为紫藤树架起木楞,紫藤在木楞上蔓爬向东西延伸十几米远,每年春天一串串紫花绽放,香味四溢,深得众人喜爱。从春天到深秋,茂盛的枝叶将这段街市全部遮蔽,成为天然卷棚,所以人们称之为“活卷棚”。方圆百里,石庄“活卷棚”名闻遐迩,六月炎夏,烈日当头,“活卷棚”下总是凉风习习,来往商客都要在此多逗留一刻,也给两边商店带来兴隆景象。

今天的石庄,凤鸣桥北堍,仍然保留着一条仿佛被时间静止的老街,青砖黛瓦,小径深巷,斑驳的墙皮和屋顶的瓦松似乎向后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和曾经的过往。

建于民国时期的木楼,历经百年风雨,毅然矗立在古老北街。

石庄汤氏老宅位于石庄镇北大街41号,建于明朝末年,门前为青石台阶和一对青石门墩。汤氏老宅青石为“书箱形”,谐音“书香”;门墩刻松鹿园,寓意长寿康宁。屋内木板隔墙保存完好,门垛雕花,檐花尚存,内檐楣精美的木雕花寓意着吉祥富贵、多子多福。该建筑木雕、砖雕、石雕一应俱全,保存完好。

始建于清朝年间的“金泰熙”典当行,砖木结构,重檐卷棚,木雕木柱,板壁完整,是一处保存尚好的建筑。

华侨张德成故居,始建于清朝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宅子主屋为三间砖木结构,七架七柱,椽木雕花,门前提垛上饰方砖垛花,下饰长方形垛脚雕花,台阶为长条麻石,为锁壳式建筑。

宋代弯砖井,据毕沅的《续资治通鉴》记载,此井为南宋岳飞任通泰镇抚使,在石庄抗金供军队饮用而凿。此为宋井,井口、井深、井衣以弧形横向砖构筑,砖与砖之间有榫卯相扣连,无木质井底。如今,这口井仍能出水使用。

坐落于北街何家巷12号的闵氏院士故居,建于清朝末年,坐北朝南,为四间厢老屋,雕花门窗。从这里走出了两位中科院院士——闵乃大、闵乃本。闵乃大为建国初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数学研究所所长,世界著名的网络数学家,中国电子计算机之父。闵乃本原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晶体物理学家,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

西行宫巷1-1号的“生泰和中药店旧址”,建于清末民初,总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砖木结构,虽有后期粉刷、加固等变动,但主体风格尚存,为中药用房。生泰和药店是一家历史悠久、素负盛名的百年老店,其创始者为清末年间的朱生泰,其精通本草,在北街摆中药摊卖草药及参茸、官燕、银耳等滋补品。由于其勤俭刻苦、诚实待客,药店经营得十分顺手。几年后在城内大街(现北大街西行宫巷)正式开设“生泰和中药房”。前堂为店,后面几进用作加工成药的作坊和药材堆栈。

石庄酱醋厂,此建筑原为汤家一处宅院的大敞厅,建于清朝初年。七架五间,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建国初期被改造成酱醋厂车间,这里生产的酱醋色泽黑紫,液体清亮,酸香浓郁,食之绵柔,醇厚不涩。由于醋有着开胃、杀菌、醒酒等功效,当时老百姓对酱醋厂出的陈醋有“家有二两醋,不用去药铺”的美誉。酱醋厂外部结构风貌基本未变仍保留清朝建筑格局,圆拱门不用一根门柱。

坐落于石庄镇镇区东部的“日军侵华地堡——石庄子堡”,1938年,日寇派兵驻扎石庄镇后,用皮鞭和刺刀逼迫当地居民在石庄周边筑起一个个地堡,用以对付抗日军民的奋起反抗,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惨案。这些地堡由土、木、砖、石、钢铁或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构筑而成,是日寇用于火力掩护的低矮工事。抗战期间这些地堡被军民敲打得百孔千疮。大部分已损毁或深埋地下,在现镇区东郊仍留有数个,是日寇侵华,屠杀我爱国志士的罪证,是石庄人民饱受苦难及日本侵略者罪恶的见证。

可喜的是,经过石庄镇政府部门的不懈努力,石庄古街汤氏老宅被江苏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另有八处古迹被如皋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石庄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对老街古迹进行修缮和保护,古朴的街巷,留住了记忆,留住了乡愁,愿石庄老街,时间静置,岁月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