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9年10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十五版:文体
2019年10月22日

历经3年素材超1000小时 用细节讲述176年城市发展轨迹

沪纪录片《大上海》何以为大?

   本文字数:1679

■劳动报记者 唐一泓               

9月下旬,大型纪录片《大上海》刚在东方卫视、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黄金时间播出完毕,优酷视频同步独播,一时间引发观众强烈反响。这部被视为上海近年纪录片创作“一号工程”的纪录片,是怎样在体现上海之“大”的同时,又用丰富的细节史实打动观众的呢?作为一部主旋律纪录片,它又被赋予哪些新的表达?在昨天下午举办的《大上海》研讨会中,记者试图找到答案。

阵容之大:

团队集结知名制作人

纪录片《大上海》被定义为上海近年纪录片创作中的“一号工程”,第一次用电视的形式,较完整地呈现了这座城市成长与发展的历史轨迹。该片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出品指导,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播映,SMG纪录片中心、云集将来承制拍摄。该片的创作团队阵容强大,总导演王韧、徐冠群、郑波,总制片人韩芸都是国内知名的纪录片人。

据介绍,《大上海》以8集、每集50分钟的体量,完整记录上海开埠至今176年的历史进程,呈现出这座城市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气质和追求卓越的成长与发展。全片以究竟如何“面向全球、面向未来”为着眼点,诠释了上海怎样走到今天,何以成为中国连通世界的“海”,何以成为奔向未来的“海”。

导演徐冠群说:“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我们提炼、选择、开掘,为的是讲清楚上海开埠至今176年的城市发展轨迹,让人们了解上海、珍爱上海,这是一个艰巨的思想劳作的过程。”

制作之大:

拍摄超过1000小时素材

记者了解到,《大上海》的制作历经3年,摄制组共计拍摄上海境内的近百处遗址、遗迹,累计拍摄超过1000小时素材。同时,摄制组还前往北京、广州、南京及香港等20多个城市取景拍摄,拜访历史当事人、亲历者及相关后人共150余人;奔赴英、法、美、德、俄等9个欧美国家,找到众多遗落在国外的关于上海的一手档案资料,力图通过立体而丰满的人物故事,让观者进入时空隧道。

座谈会中,说起制作这部片子之初,制片人韩芸记得那是2017年的冬天,自己去市委宣传部参加动员会,没想到是,会议现场召集了包括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影集团、一大会址纪念馆等等几乎上海所有历史文献、影视资料及各种遗址遗迹纪念馆的负责人。

自此,节目组仿佛拿到了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不仅可以反复查找、考证、比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档案,而且这些场馆的领导中许多也是馆藏文献方面的专家。他们在提供资料的同时,还丰富了主创人员的历史见解和认知。“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人的全力支持,我们才有机会打捞关于上海的珍贵历史资料,其中百余件为首次电视揭秘的史料。”韩芸说。

格局之大:

以人说史,以细节动人

还是同年,当节目组进行了一年多的前期调研,完成了40万字的调研报告以后,对于节目的创作形式,又有了新的想法——尽管《大上海》在定位上是一部主旋律题材纪录片,但在创作和表达上,节目组仍然渴望突破传统。“我们曾经想借鉴国际上城市历史类纪录片的创作手法,以每一个个人口述的家族史串联起整座城市的历史,这个想法出乎意料地得到了领导的认同,‘以人说史’的核心要义贯穿了全片。”

韩芸举了两个例子:在讲述日军轰炸上海那段历史时,节目组将镜头转向两位老人:商务印书馆建立不久,负责人张元济费尽千辛万苦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几十万册珍贵古籍在日军的炮火中付之一炬。张元济,一个年近耄耋的老人,看着飘散了近10里的纸灰老泪纵横。与此同时,另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马相伯则在家人搀扶下,靠着给别人写字,五块一幅,十块一幅,足足攒了10万块交给抗日队伍。

不算太长的两个故事,讲述了这座城市经历的苦难,也让人看到了一代代优秀儿女的不屈和奋斗。而全片正是这样一个故事紧接着一个故事,几乎没有论述,更没有刻意的转场,节奏之快让许多年轻观众笑说看出了电视剧的感觉,而真实的历史总是比剧集更精彩。

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天纲看来,这部片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也正在于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主体地位,“以自己城市第一人称口吻叙述,而非外在的评判,以自己城市市民的身份来叙述、理解和记录这170年,包含我们的自豪感,这是很重要的。”

据上海电视台副总裁陈雨人透露,纪录片《大上海》还将继续打磨提升,并择期在东方卫视、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平台进行重播。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