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14年09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副刊·文艺
2014年09月23日

走近宣城谢朓楼

阅读量:461 本文字数:1571

·刘宏江·

谢朓楼,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位于风光秀美的皖南宣城市区中心阳陵山麓。

与名满天下的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相比,谢朓楼的声名,或许并不那么响亮,甚至不为更多人熟知。然而,谢朓楼作为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个地理标志,一处千古风流的文化圣地,在我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一直让我惦念不已。

在中国诗歌史上,谢朓,一个永远也绕不开的名字,一位开一代风气的杰出诗人。他留下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为世人所传诵。

谢朓,字玄晖,南朝齐的著名诗人,著有《谢宣城集》。因与南朝宋的另一位大诗人谢灵运同宗,其诗亦深受谢灵运的影响,人称“小谢”。他出生贵族,自幼聪颖好学,文才出众。明帝建武二年(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亲民爱民,颇有政绩。后卷入王室内部斗争,因秉性耿介、坚持正义反遭诬陷下狱,含冤而死,年仅36岁。

在宫廷中当了十余年幕僚的谢朓,阅尽官场的种种丑陋,深感政治风浪的险恶,早已身心疲惫。所以,当他离开都城出任宣城时,心情非常之好,以避身远祸得赴名郡而庆幸。

在任宣城太守的两年多时间里,是谢朓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也是他诗歌创作的丰盛期和高峰期。江南山清水秀,风物殊佳,城郊宛溪、句溪诸水环绕,城北十里敬亭巍然,让谢朓获得一份精神的抚慰和心灵的归宿感。这种亦官亦隐的生活,正遂他“敛性就幽蓬”、“聊恣山泉”的愿望。

宣城民风淳朴,社会安定。谢朓从政宽简,多得暇日。公务之余,徜徉于宣城的大好山水间,逍遥自得,吟哦不绝,抒发内心的畅快。诗人洒脱不羁的个性,得到充分释放。“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优美的文笔,纯净的诗心,对应宣城的自然美景,便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画卷。宣城的山川景物,成就了一代杰出诗人;灵性的诗人,更成就了这座小城,让宣城从此以“江南诗地”的美称而扬名海内。

谢朓的生命历程虽然短暂,但在历史的天空中划出了一道耀眼的光芒,在文学史上更有“继汉开唐之功。”杜甫称:“诗接谢宣城。”沈约赞谢朓:“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二百年无此作也”。连狂傲不羁的诗仙李白,也将谢朓引为千古知己。清人王士祯称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用今天流行的说法,他应该是谢朓的超级粉丝了。李白因“长忆谢玄晖”而多次游历宣城,登临谢朓楼饮酒赋诗,慨叹人生遭际,表达自己对先贤的怀念和对高洁精神的追求。他在《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中,满怀深情地唱道:“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谢朓融情于景、清新秀逸的诗风,还直接影响了王维、孟浩然等一大批唐代山水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特殊的贡献与地位。

来到宣城的第二年,谢朓在郡署之北的阳陵山自建书斋。因其居高临下,名曰“高斋”,生活起居均在此处,并在此写有《高斋视事》、《高斋闲望》、《后斋回望》等诗。宣城地方志载:谢朓“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

唐初,宣城人为纪念一代诗人谢朓,于高斋故址重建一楼,取名“北楼”,后又改称“北望楼”、“谢公楼”、“叠嶂楼”、“谢朓楼”等。谢朓楼建成后,历代无数文人名士慕名而来,登楼怀古,留下大量歌咏谢朓的传世佳作。仅一部《全唐诗》,描写谢朓楼的诗作就达8首之多。

谢朓楼屡建屡毁,历经沧桑。最后一次,是在日军侵华期间,数十架敌机对这座古城的狂轰滥炸中毁于一旦。名楼重修,文运再兴。1997年,地方政府和文物部门在原址上重建一座两层十字歇山顶结构的仿古楼阁,再现了昔日谢朓楼轩昂宏伟、辉煌瑰丽的名楼风采和“北望敬亭,东送两水”的绮丽胜景。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甲午八月,时近中秋,与友人同游谢朓楼,追寻谢朓遗踪。在补习一把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同时,也切身感受了先贤的流风余韵。凭栏远眺,江城如画,古诗意境,历历在目。一时心空澄澈,宠辱皆忘。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