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志愿抗疫记

    本文字数:1910

“小伙子,帮我重做一个好吗?这个照片不好看。”“啊……您都重做过两次了,做一次要10分钟呢!”我一看,上午那个超爱美的丁大婶又来了。因为觉得“电子健康”证上的照片不够她的“漂亮标准”,上午已重做了两次,她来回捯饬了几趟,甚至由于化妆过浓,导致系统因无法与她身份证上的原照辨识而不确认上传信息……我实在不忍拒绝她那份对“美照”的执着,只得答应下班时间后帮她重做一张……

这不是电视剧或抖音上的某个桥段,而是在这场举国抗击新冠肺炎的战“疫”中,我的志愿抗疫生活中的真实经历。

疫情对每个人都是一场大考。随着疫情防控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投入其中。“志愿参与抗疫的同学请切切做好自我防护!”那天,班主任彭老师在群里的一句暖心提醒,激发了我逆行的勇气和决心,“对一名医学生,这是一次难得的实习课,也是必须的实践课!”去不了救护一线,但可以干“尽我所能、力我所及”之事。

社区封闭管理后,卡口志愿服务者紧缺,尤其离核心城区较远的社区更缺。我选择了离家近五公里的观音山街道世伦桥社区。

2月19日,我的志愿抗疫战开启。去报到时,第一个接待我的是社区党委李春林书记,“来个学医的真及时。”简短的几句沟通后,我即奔赴战位——世濠花园小区卡口测体温、做防疫宣传,重点要劝返疫区来访者或来自疫区的返程人员。

防疫战的关键是打赢两个战场:一个是医院救治,另一个就是社区防控。世伦桥社区下辖5个小区,近8000户居民、30000多人,全市交通枢纽之一的汽车客运东站也在其辖内,是市区数一数二的大社区,而且由于地处新城区外来人口不少,疫情管控压力可想而知。同岗志愿者、在武汉读大学的周颖就住在世濠花园小区,已连续在志愿者岗位干了20多天。她告诉我,李春林书记一拨人从大年三十就吃住在社区办公室,社区里有好几户从湖北回来的人在居家隔离,都是社区干部代买菜买药送上门,白天黑夜连轴转。难怪刚才见面,隔着口罩都能看出李春林书记和社区居委会李主任的一脸倦容。不由自主,我觉得肩上的担子加重了不少。

不知不觉已是午饭时光,有志愿者送来了盒饭。外面风大,李书记便招呼我们几个学生志愿者挤到社区办公室里吃个热饭。他自己烧了壶开水泡了盒“康师傅”吃的有滋有味,“我这比你们闻起来香多了!”听社区干部说,因爱心盒饭数量有限,社区党委要求优先提供给志愿者,理由是——“不能让做好事的人太吃苦!”后来,社区又给我们一人加了一份馄饨,说是因为卡口工作量大,怕我们累的吃不消。那是我吃的最饱最香的一次盒饭!

随着防控要求的升级和技术手段的升级,社区党委要求所有居民实行电子健康证通行,以便更为有效地外防输入、内防感染。作为外来人口较多的社区来说,这种科技化管控模式显然有效管用,也得到居民欢迎。但由于网络速度影响和手机操作系统原因,加之要输入身份证、上传免冠正面照、填写验证码等,在线申办一张电子证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每天整百人的办证队伍,给社区工作带来不小压力,如有脾气不好的居民遇到性子急的社区人员,常常会为此发生口角。“我们可以在此发挥用武之地。”我和小周两人主动把这事担了下来。

这是一份不需技术缺很需耐心的活儿。手机好点的居民办起来较为顺当,一般几分钟就能搞定一个;大部分居民使用的是老旧手机,办起来没个10分钟搞不定,尤其要拍身份证和现时的免冠照上传网上比照确认,不少人要么因证照与现时照差异大过不了关,要么因手机系统运行慢难以提交验证,往往是一人在办,一队人排着队在等的焦急。对此,我们更急!我和小周两人想方设法、竭尽全力地提速加码,保证让居民随来随办、办了必成;遇到实在手机不好使的居民,我们用自己的手机代办,办完了发个电子证截图让他留存使用。最高峰时,我一人一天登记了200多人的信息,办成了100多张电子通行证。后来,我得知,世伦桥社区健康电子证在全街道办的速度最高,有效使用的居民人数最多。

代办健康电子证很闹心,另外一件活儿则很磨嘴——卡口值班,坚持每位居民凭证并测体温后通行,劝返小区外来访者和提醒就是不喜欢戴口罩大爷大娘务必口罩出行。最磨嘴皮的话题就是戴口罩。一天下午,一位张姓大爷从邻近小区来看儿子,坚持认为到当医生的儿子家去根本没必要戴口罩。双方对峙中,李春林书记赶过来了,“我这先给你一只,你要么戴了和我一起去当面问问你儿子,谁对谁错;要不我打电话叫他过来当场评理……”几句话有礼有节,严厉中带着温暖,张大爷嗓门渐渐低了,火气也渐渐下来了,在路过居民的几句劝说后,他戴上了口罩。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英雄和优秀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只是多流一滴汗、多干一份活儿、多出一份力的集成。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抗疫这段经历让我接受了一堂实景式的思政课教育,入眼、入脑、入心。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医学部  王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