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9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0年09月22日

东傅村:“后浪”奔涌的“莓”好生活

□记者    程明明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近年来,中心店镇东傅村因地制宜开展草莓种植,通过流转土地、创建基地、搭建平台,实现村庄跨越式发展。火红的草莓,吸引年轻的“后浪”们返回家乡,参与草莓种植,共同走上小康路。

迎着早上六七点钟的太阳,刚种下的草莓苗柔弱倔强,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吸吮着汁液,成长、茁壮……

早晨6点钟,该村草莓种植户张建新和杨翠小两口骑着三轮车拉来了草莓苗,今天,他们要在这两个新承包的大棚里栽下第一茬苗子。

杨翠是曲阜人,还是一名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怎么会来到邹城成家立业?记者问到这里,杨翠露出了羞涩而甜蜜的笑容说:“因为爱情。”

中心店镇的草莓口感好、个头大,早已名声在外,几十公里外的曲阜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杨翠说道:“我是因为草莓和我对象结下的缘分,朋友带我来这边采摘草莓,正好是来的他家,就和他认识了。”

当年杨翠大学毕业后在浙江杭州的一家房地产企业上班,来东傅村采摘草莓的时候和张建新一见钟情,一个憨厚的小伙,一个红火的草莓产业,大城市里的女白领杨翠辞职离开了杭州,决定要在邹城落地生根种草莓。杨翠说:“和对象因为草莓认识,所以就有一种感情在里面,正好他家是种植草莓的,我们就想着把扩大草莓产业,慢慢地两个人一起努力。作为年轻人,一定要努力奋斗,才能有回报,才能有更好的生活。”

年轻人有干劲,产业发展更有前景。今年,东傅村打破村庄界限,跨村流转了81亩地,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20个大棚,继续扩大草莓种植规模。杨翠小两口看上了新片区的好位置,第一时间申请承包了两个棚。杨翠说:“按年轻人的眼光,敢闯敢干,先把位置选好,再把草莓种好,收益就更好了。一个棚去掉本,纯收入在四万到五万元左右。我们家是四个棚,五亩半地,大约也就是20来万。”

新思路带来新气象。作为回到农村创业的“新农人”,杨翠夫妇深知草莓种植中土壤、用水、育苗等关键技术的重要性。他们定期去济南参加培训,运用新技术,改良土壤,进行无土育苗,使用净化水滴灌设备,不断提高草莓口感和品质。今年的两个新大棚里就种上了从济南引进的假植苗,这种苗子不仅成活率高、产量高,而且上市时间更早,经济效益自然也更好。

张建新笑着说:“虽然很辛苦,但是到草莓丰收季节,浑身就充满了干劲,我们的美好生活不就是这样干出来的吗?”这边,张建新给大棚覆盖遮阳网;那边,杨翠带着工人栽苗子。小两口都充满了干劲,汗水浸透出了甜蜜,生活充满了阳光。杨翠说:“什么是小康生活?我觉着是有孩子、有家庭、有我的草莓事业,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这就是我的小康。”

红红的草莓成就了一份爱情,也成就了一份事业,更成就了东傅村人的小康生活。这几年已经有十多名像杨翠夫妇一样的年轻人回到村子,投身草莓事业,投身农业发展,“后浪”奔涌向前!他们用行动告诉世界,农村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该村党支部书记程学良告诉记者:“杨翠可以说是我们村第一个承包大棚的人,村里把大棚建设好,然后水、电配套,给她提供技术服务保障,给她提供一个好的就业平台,发家致富。像杨翠这样的年轻人,回村种草莓的,会越来越多,这说明了我们的草莓产业,能帮助他们致富,能解决他们的就业。”

小康路上,有近20年草莓种植历史的东傅村,正围绕草莓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打造林果产业特色村。目前,全村已发展陆地草莓3000余亩,建成温室大棚860余个,果品年产量6000吨,草莓种植人员达到1200人。“富东牌”无公害草莓远销北京、天津、江苏、河北等地,农民人均增收3000多元。同时,依托成立的福美来林果种植基地,扩大流转土地规模,搭建平台,发展转租、转包等共享经济,建设高标准农家乐,打造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于一体的邹城近郊游首选地。程学良表示:“流转两个村的土地,解决周边十来个村的老百姓就业,促进乡村振兴,叫我们大多数老百姓,能够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共同奔小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