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09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0年09月27日

一声“乡音”暖心田

——记贵州晴隆信访局副局长郭思春

记者 屠以撒

异地就业助力精准扶贫,稳岗就业是关键。晴隆是宁海的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县,每年都有不少晴隆人跨越千里,来宁海寻找就业机会。

为了让这些晴隆籍建档立卡务工人员能够在宁海安心就业,一支由两地扶贫干部、挂职干部等组成的“乡音”志愿服务团始终在忙前忙后,帮助他们克服思乡之情、地域差异和生活工作中碰到的各种困难,稳在岗位上,真正实现就业脱贫,其中就有晴隆县信访局副局长郭思春。

推己及人

组建“乡音”志愿服务团

2019年10月,郭思春到宁海县农业农村局挂职,首先“迎来”的就是生活环境不适应、饮食不习惯等问题。有了这样的切身体会,她想到许多晴隆人千里迢迢来宁海务工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再加上有些人文化程度低、技能操作差,在企业只能拿到基本工资,可能会产生离职回乡的想法。“还有些人普通话不好、表达能力弱,沟通存在问题,碰到问题完全不知道该找谁求助。”这让郭思春很着急。

郭思春为此找到一起在宁海挂职的梁伟进行商量,决定联合晴隆在宁海交流的老师、医生等45人组建“东西部扶贫协作晴隆-宁海‘乡音’志愿服务团”。为了把服务做得更细致、更精准,郭思春将服务团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6个企业,为晴隆县在宁波宁海务工的369名务工人员开展网格化、跟踪化服务,帮助其解决困难,促进稳岗就业。

精心服务

照亮务工人员就业路

“我能够留下来安心工作,多亏了你帮忙。”9月10日上午,在宁园小区里,张胜敏紧紧握住郭思春的手,感激地说。

张胜敏是晴隆县大厂镇高岭村人,也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9月来到宁海务工。由于一个人在宁海吃住不习惯,再加上在当地人生地不熟,丈夫又不在身边,她干了两三个月就想辞职回老家。郭思春得知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找到张胜敏,一边安抚她的情绪,一边与其工作单位得力物业沟通。

进行心理辅导、随时分享家乡的土特产、一起认识在宁海的老乡……慢慢地,52岁的张胜敏和郭思春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也让她渐渐喜欢上了这座温暖的东部城市。今年8月,在“乡音”志愿服务团的帮助下,张胜敏还把远在老家种茶叶的老公也一起接了过来,两夫妻都在宁园小区干活。

目前,像张胜敏这样在宁海县务工的晴隆籍贫困户有200名,“乡音”志愿服务团对他们进行了全覆盖走访,对其中45名因情绪问题不愿留在这里工作的贫困户,以“乡音”交心谈心,最终找准了思想症结,对症下药,让他们全部实现稳岗就业。

除了安抚情绪外,郭思春还联合县人社局,精准对接贫困人员,因人因材施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给予工作上的帮助。来自晴隆县光照镇的徐国祥今年3月来到宁海,在浙江双宇电子有限公司从事面板灯操作。

刚开始,由于不懂得如何安装电源,他无法适应这里的工作。为此,郭思春积极联系企业主管,安排专业的师傅为他进行一对一的精准培训,让他尽快掌握面板灯的安装。

为务工人员送端午粽子,请老乡到挂职小院吃家乡菜,去企业指导务工人员开展党群共建主题活动……频繁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几乎占用了郭思春所有的业余时间,但她乐在其中。

情牵两地

交出骄人扶贫成绩单

为了让晴隆县赴宁海县职校学习的33名幼师专业学生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安心完成学业,郭思春组织“乡音”志愿服务团开展“大声说出来”“山里孩子去看海”“行走十里红妆文化园”等互动活动,打开了学生心扉,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来自宁海的热情、家乡的温暖。同时,围绕安全常识、急救常识、反网络诈骗、禁毒知识等内容开设讲座,在提升学生知识,增强本领的同时,增进了情谊、拉近了距离,促进了学生安心完成学业。

“我们自发成立‘乡音’志愿服务团,主要是协助晴隆县驻宁海县劳务服务协作站开展稳岗拓岗工作,共同为晴隆到宁海就业的务工人员和到宁海参加技能培训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健康咨询、职业规划、政策宣传,确保晴隆籍务工人员和学生能够在宁海稳定就业和圆满完成学业。”郭思春介绍,自“乡音”志愿服务团组建以来,已走访晴隆籍务工人员300余人次,组织召开座谈交流会12次,组织晴隆籍贫困家庭学生开展文体活动6次。

如今,在“乡音”志愿服务团的关心帮助下,以及两地干部的共同努力下,369名晴隆务工人员通过自身努力,实现了脱贫,更有部分人员月薪超6000元,直奔小康。尽管跨越了千里,在宁海这片温暖的土地上,这些务工人员都深深觉得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