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内容详情
2020年11月21日

精神之鉴

◇张月保

在中山中路摆摊修钟表的王师傅今年78岁了,几近耄耋,精神矍铄,身体无碍,双眼炯炯。平常得再平常不过的老王师傅,在我看来,不但极不平常,而且已然成为我的一面精神之鉴。

认识"老王师傅,是在37年前。那时,我常去位于中山中路的新华书店买书或蹭书看,无意有意都能看到书店对面一个小店里有一个修钟表的师傅。以前,我不知道他姓啥,直到今年才知道他姓王。那时,老王师傅给我的外观印象是:中年美男公,个子不高,五官端正,偶尔请他修钟表时,态度和霭,价格实惠,很受人待见。此后,我在这座县城生活至今的近40年,也没有去多留意王师傅和他的修钟表业,只是路过中山中路时,有时仍无意中能看到王师傅在修钟表,隔一年二年或更长些时候,去请他修钟表或换电子,也是“事论事”事毕即离他而去,与他不曾有过闲聊,未了解过他的内心进界。对一个靠手艺吃饭的平常人,我也没兴趣多去对他了解些什么。

客观上留给我的印象还有:王师傅修钟表经过了从店内柜台到街面摆摊的历程。20年前,中山中路两旁店面还是又低矮又破旧的老房子,王师傅就在这矮旧的原国营钟表行店铺内一个专柜上修表,店内陈设虽简陋,但能避风遮雨,冬暖夏凉。上世纪末,因中山中路街道改造,两旁店房拆旧建新,钟表行也已转制,不再支撑店面,王师傅也就没有了国家工人的身份,也就没有了店内柜台,成了一个摆摊在原店址新店面门口的修钟表"个体户"。说是摆摊,只是习惯说法,按“摊"的面积,只能说是摆桌,因"摊"是一张学生桌,桌上三边各立了一块玻璃作"围墙",一边没围住,留作操作口,桌子旁有两张塑料椅,一张王师傅自己坐,一张供客人坐。"摊"位摆在店面前人行道上,因面积小,不妨碍行人行走,加之方便居民修钟表,城管也就允许。

近年,随着自己年事增高,对于如何过好老年生活,多有疑惑,时常看到网上一些宣传老骥伏枥之事,激励老者调整心态之文,从中也受一定启发,但毕竟是一些不认识的,离得远的人和事,只有理性认识,难以感性认知,体会肤浅,总觉得不以为然,难以感同身受。

庚子春日,上街购物,路经中山中路,看到王师傅还在那"摊"修钟表,"多年"不见,他似乎还是"前些年"那么年轻,未见更老,我突然好奇,于是驻足,趁他有空,与他聊了起来。我说,您看上去还是我早十多二十年前看到您时那么年轻,今年多大了。他说,没年轻了,老了好多,今年已70多了。70多岁怎么还在此摆摊?生活所迫吗?我有些愕然,怜悯地与他继续聊起来。针对我的这几个问号,他愉快一一回复畅谈。他说今年78了,50多年来,对修钟表的爱好放不下,生活上倒不是很困难,他和老伴社保工资共有5000多,修钟表换电池、电子(钟表和车门、家用电器遥控器用),每月收入一两千补贴家用,可减轻些儿孙负担。我说,您真不像近80岁的样子,看面容只有60岁,这么大年纪了,还在做事,真佩服您。他说,坚持在此修钟表,是方便客户,但主要是为了自己的老年生活过得更充实。我问他不会出老,身体又这么好,还能做修钟表的事,有什么保养秘诀。他说,他不抽烟不喝酒,很少上馆子,也不在外吃早餐,平常保持良好心态,遇事不生气,随和对待,从未生过大病。话毕,王师傅很满足的样子,我的怜悯变成了佩服,脸上跟着王师傅盛开了花朵。

王师傅修钟表,年轻时是职业,年老时是放不下的爱好,是让生活充实的形式。干一行,爱一行,活到老,做到老,不出老,时间老去,精神不老去,在坚持中获取能量,我觉得王师傅是这方面的一面镜子,可收藏在心中,经常拿出来照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