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0年12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01:教育
2020年12月08日

三十年磨一剑, 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

   本文字数:1618

名师风采

田禾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担任华东理工大学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中方主任。

曾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教育功臣提名奖、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等荣誉,2020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虽然刚刚获得了2020年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但田禾教授仍然一如既往地低调,一回到上海又投入到紧张的科研工作中去。

事实上,除了全国先进工作者,田禾还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科技功臣……而对华东理工大学的师生来说,他更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师长——自从进入华东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田禾就再未离开华理,30多年来,他或在实验室开展科技攻关,或在教室教导学生,为学校学科建设和国家的科技进步,培育更多的科技人才做出贡献,至今仍未止步。

树报国之志,勇立科研潮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田禾就是这样一位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一线事业之中的共和国功臣。

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田禾跨入大学校门,1989年,他在华东理工大学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三十多年来,田禾始终坚持“科技报国、科技兴国”的理念,与改革开放的宏伟事业共成长。

分子机器是世界上非常前沿的领域,至今其应用研究仍处在初期阶段。田禾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分子机器研究团队,他带领研究团队,坚持原创初心。三十多年如一日,在分子机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创新性突破:功能分子机器及超分子聚合物、振动诱导发光机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新颖荧光探针等。田禾让中国分子机器研究获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相关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科技功臣奖等一系列奖项。

面对荣誉,田禾表示,每次获得表彰都成为他继续前进的加速器。近年来,他带领科研团队全体成员,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积极投身参与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

2017年10月,田禾联合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费林加院士,在华东理工大学建设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以此作为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之一,进一步促进有机智能材料与分子工程的源头创新,努力在动态化学领域引领学科未来发展。

育一流人才,师生同获殊荣

教育关乎民生,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工作者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田禾不仅是科学家,也是位“四有”教师,执教三十多年来,他始终把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科技人才作为自己根本要求。到目前为止,田禾已经培养了博士毕业生60余名、硕士毕业生50余名,其中两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三名博士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多人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称号,他教过的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杰青”“优博”等精英才俊、业界翘楚。

就在不久前上海市总工会举行的赴京参加劳模表彰大会欢送会上,还上演了动人一幕: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2003届毕业生周琰,特意走到田禾教授面前,深鞠一躬,感谢田老师的培养。周琰现就职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海关旅检处业务监控科,他也于今年获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师生共同赴京接受表彰,堪称佳话。

田禾还把科研和人才的培养融为一体。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始终是田禾的奋斗目标,他以建设国际领先的科研平台为契机,汇聚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年轻人才,全面提升了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目前,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科ESI国际排名进入前万分之三,实现了相关学科发展从跟跑到国际并跑的实质转变,为积极探索一流学科国际化建设以及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了新的有效模式。

文/张弘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