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01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一版:要闻
2021年01月28日

应义斌:深耕科研 桃李满天

人物名片:应义斌

1964年3月出生于长街镇石桥头村

1980年毕业于长街中学

1984年毕业于镇江农业机械学院(现江苏大学)农业机械系

1989年获浙江农业大学工学硕士学位

1999年获东北农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师从蒋亦元院士

2000年2月至2001年10月赴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和美国农业部访学

2015年6月至2017年8月任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7年4月至2020年8月任浙江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现任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席,浙江省科协副主席

研究方向:农业信息智能感知技术和农业机器人

 

记者 卓佳洋

在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大楼的五楼,有满满一面“银杏墙”,每一个青铜叶片上都刻有成员名字和加入时间,这是IBE团队(即浙江大学智能生物产业装备创新团队)的象征,最中心的叶片上便是团队创始人应义斌。从教三十多年来,应义斌担任过学院院长、浙江大学副校长、浙江农林大学校长等职位,桃李满天、硕果累累。如今,他不再担任校长职务,专心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埋头躬耕在农业工程领域,让这棵“银杏”继续扎根土地、枝繁叶茂。

把每分钟都用在自己专注热爱的事业上

应义斌出生在长街镇石桥头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初中毕业那年,尽管他在全县招考中取得了全镇第二名的好成绩,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他仍留在了长街中学读书。1980年,16岁的应义斌参加高考,成绩优异的他成了全校应届毕业生中唯一迈上重点大学分数线的“独苗”,成为了师生们交口称赞的榜样。当时全国仅有88所重点大学,为了确保能上重点大学,校领导亲自为他填报志愿。最终应义斌进入了镇江农业机械学院(现江苏大学)的农业机械系。家乡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关怀,他铭记于心,也实践于行。

农业变革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迈开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对农业科技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1994年,应义斌成立了课题组,开始研发攻克农业装备领域的技术难关,这正是IBE团队的雏形。随着研究的深入,应义斌愈发感觉到国内农业科技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到发达国家看看,了解学科前沿”成了他心里始终惦记的一件事。

2000年,时任浙江大学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的应义斌下定决心,辞去职务,前往美国访学。当时,去国外交流访学的机会不多,他倍感珍惜。在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和美国农业部,应义斌每天或是沉浸在实验室里,或是走访农场或企业,“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想把每分钟都用在自己专注热爱的事业上。”一年多时间,应义斌充实又满足,他深入了解了高校如何进行人才培养、开展科技创新,对农业工程领域的高等教育模式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见解。

访学经历促成了三个“全国第一”

2001年,应义斌回到浙大,继续他的教学与科研之路。这趟访学,促成了三个“全国第一”。

其中之一是一条水果高通量实时检测与分级生产线。上世纪90年代,国内水果不论大小、颜色、形状、是否有缺陷都混在一起销售,极大影响了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不占优势。为了将水果自动辨别分类、统一规格打包,早在1995年,应义斌就带领团队开始研发水果高通量检测和分级生产线。“在美国访学时,我也专门选择了这一学术领域的实验室。”无数次废寝忘食、无数次攻坚克难,2004年,我国第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水果品质智能化实时检测分级生产线研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应义斌也因此项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作为浙江大学农业工程学科的负责人,应义斌瞄准国际农业与生物系统工程教育发展的前沿方向,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系统工程专业,构建了“多学科融合—国际化拓展—复合型培养”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我国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此项目获2009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年多的访学经历和多年持续不断的国际交流,使得应义斌具有了良好的国际视野。2013年,浙江大学为了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步伐,决定在海宁建设全新的浙江大学国际校区。当时,应义斌被任命为校长助理和国际联合学院常务副院长,承担国际校区的建设任务。2015年6月担任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后,他仍然分工负责国际校区建设。在此期间,他和同事们一道大胆创新,国际校区所坚持的“一对多、高水平的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肯定,被教育部国际司誉为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标杆。

专心回归学术是内心坚定的选择

走进应义斌的办公室,随处陈列的荣誉引人驻足:两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特级专家、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四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励,他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和胡锦涛两任总书记的三次亲切接见。2014年以来,他连续六年入选Elsevier中国高被引科学家。2020年,他还当选了美国农业与生物工程学会会士,这是该学会成立100多年来首位获评的中国大陆学者。

谈及荣誉,应义斌从来都云淡风轻。令他最为骄傲的是,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为了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应义斌注重让学生参与国际交流,从2003年起,他就提供经费资助学生出国。“当时经费紧张,我们一般会在郊外找酒店住,租车往返于会场和酒店,所以孩子们都戏称我是‘三导’,即‘导师’、‘导游’和‘导航(驾驶员)’,虽然辛苦但很值得。”回忆起与学生相处的片段,应义斌幸福满满。2008年至2011年连续四年间,每年均有一位他指导的博士生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或提名奖。这些奖章,被他并列悬挂在实验室一面白墙的最高处。迄今,他培养的学生中,已经有近十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从1995年担任学院副院长开始,应义斌教学科研和高教管理双肩挑已经26年。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回到教室和实验室,潜心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一直是他的梦想。2020年8月,应义斌“卸下一切行政职务,专心回归教学科研”的请求得到了上级批准。在正式宣布前,许多得知消息的浙江农林大学老师通过当面交流、电话、微信、短信或邮件等表达了强烈的挽留之情,让他深受感动。“尽管心中充满眷恋与不舍,但专心回归学术是我内心坚定的选择……”如今,应义斌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放回了实验室和教室,当老师,传道授业,诲人不倦;做科研,不忘初心、躬体力行。

在繁忙的教学与科研之余,宁海依然是应义斌关注的老家。“当年,我们课题组成立之初,就与宁海粮食机械厂合作了与温室机械相关的项目,今后,如果家乡有需要,我定将竭尽所能,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