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第一位共产党员李思孝的红色家风故事
□ 范文琦 潘凤君
李思孝(1905年6月-1942年春)原名李慕先,曾用名李焕章,李少农,夏津县郑保屯镇珠泉屯村人。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读书,1923年秋,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共产党人接触,接受了马列主义,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活动。1925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夏津县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1927年,与其他进步学生回乡开展革命活动,分别建立了珠泉屯党、团支部和太平庄团支部,成为夏津县最早的党、团组织之一。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发动雇农佃农罢工,有力地打击了恶霸地主。地方反动势力极为仇恨,竭力破坏,1928年被敌人抓捕关押,倍受摧残,坚贞不屈。1930年7月,经进步人士营救出狱。 抗日战争爆发后,携全家沿运河南下达到河南,寻找党组织抗日。先后担任河南省长葛县“民先”大队副队长、中共长葛县支部书记、县工委书记、县委书记,领导长葛县各界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活动。1942年春,在豫东通许一带争取一部分伪军反正时,被敌人暗害。1985年7月,夏津县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1928年至1930年两年的监狱生活,使李思孝的身体受到严重摧残,由于监狱阴暗潮湿,身上长满了脓疮,并患了肺结核,因双腿带重镣的缘故,已变形,行动困难,落得终生残疾。但他人残志不残,出狱后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正如他后来对子女所说:“钢铁是在熔炉炼成的,共产党员的革命意志是在斗争中形成的,敌人的严刑拷打只不过是对革命者的严峻考验。”重任在身,他愈发不畏劳苦,不避艰险,不管冰天雪地,还是盛夏酷暑,常常拖着受伤的腿,不分昼夜地到处奔走。有时一天行走七八十里路,只要回到家,腿疼难忍,他就会让子女为他捶腿,但从未因此就医或休息过。他的妻子和子女心疼不已,想劝他放弃革命工作,在家好好休养,他却说:“从事革命是我一生的事业,必须有所担当”“干革命就要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哪里艰苦,哪里要开辟战场,我们就要到哪里去!”虽然没有过多的话语,但是他这种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意志,却永远印刻在了子女的心里,也激励着后代人,坚定不移地沿着革命先辈开创的道路走下去。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