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10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时政
2021年10月21日

煤卫都独用了, S形窗格也还在

新中国首个工人新村换新颜

   本文字数:1349

■劳动报记者 叶佳琦 文/摄

本报讯  曹杨一村,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1952年,千余位来自沪西各工厂的劳模携家带口入住新村。在那个大部分上海居民还蜗居在里弄、甚至是棚户区里用着煤球和马桶的年代,曹杨的第一批居民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时过境迁,一村的墙皮渐渐剥落,木质楼梯咯吱作响,新村面临设施老化、空间逼仄等问题。为此,去年起,曹杨一村迎来最大规模的更新。

旧住房成套改造,居民们也暂时搬离了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近日来,居民陆续准备回搬,而迎接他们的是一个脱胎换骨,却又有着历史积淀以及明显时代特征的家。

告别共用厨房

老房焕然一新

去年5月,在曹杨一村改造项目启动以前,记者曾进行了实地探访。当时,每一层有3户居民,大家共用同一个厨房,每层有三个独立卫生间,设置在居民门外。虽然号称是卫生间,但面积非常小,仅能放得下一个马桶,洗澡极为不便。

不仅如此,狭小的楼道被居民的生活用品侵占成只剩转身的方寸之地,多家合用的厨房早已油腻不堪,生活在一村的居民都感到了极大的不便。

“厨房没有排烟,管道上的积油都可以直接滴下来。为了通风,我们从来不关窗户,冬天只能顶着西北风烧菜做饭。”家住曹杨一村的居民杨阿婆当时对记者说。

如今,旧房换新颜。记者日前再次来到了曹杨一村。只见大门口还原了有浓浓年代感的“曹杨”门头,颇具工人新村的特色;小区内,设有健身区域、晾衣架及开放式广场,满足了居民晾晒、社交的需求。不仅如此,楼梯通道也进行了适老化改造,楼梯宽度增加了,踏步放宽放缓。

走进居民家中,煤气灶、油烟机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简陋的马桶间、共用的厨房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燃气灶、舒适的淋浴房。据悉,此次改造将建筑南立面原貌保留,北面内凹处适当扩展,释放出的部分增量面积用来分摊给住户做独立厨卫。“我进新房一看,连浴帘都帮我们挂上了,真的是太激动了。”在曹杨住了近70年的居民高林林说。

曾经的荣光又回来了

居民期待回搬

接受采访时,高林林正在家里洗晒着窗帘。这阵子,她忙着打扫新家,准备下月正式回搬。

“我还没走进楼就很高兴地发现,‘S’形窗格还在。”高林林口中的“S”形窗格,是过去曹杨一村透气窗上的图案。原来,窗上的回纹缕图案是一个英文字母“s”,这是由上海的英文“Shanghai”首字母演变而来的。独特的花窗,不仅满足了建筑美观和通风的需要,也降低了建筑装饰的造价。这一次,“S”形窗格也原样保留。

同时保留的还有屋顶的烟囱。据她回忆,曹杨一村刚建成时还没有通煤气,每层楼合用的厨房里,三户人家两个大灶台,大家每天生火做饭,楼顶排风的烟囱里常升起袅袅炊烟。通了煤气后,烟囱虽然没有了实际功能,却成为工人新村独有的符号,充满了烟火气。

红色的屋顶,红色的窗户,奶黄色的墙壁、红色的屋檐等元素也都传承了下来。高林林认为,这既是一种情怀,也象征着一种荣光。“我是1952年跟着父母搬进曹杨一村的。后来结婚单位分房,我也要工人新村的房子,为什么?因为这里有很多抹不去的快乐回忆。”高林林说,虽然以如今的目光看,曹杨一村“平平无奇”,但从1955年至上世纪90年代,新村里的工人家庭一度成为外宾参观的对象,住在“一村”也成为一种骄傲。

曹杨一村是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如今又经历改造,真正实现了宜居。高林林说,她期待着回搬后,居民还能像过去那样一起话家常,居住在一村将重新成为荣光。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