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10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二版:综合新闻
2021年10月21日

朱学勉的红色家书

这封署名“贤”的泛黄书信,是抗战英雄朱学勉(原名应端贤)1937年在陕北公学学习时写给其弟应端豪(1920-1942)的。

他在信中写道:“共党在你的头脑里是好的呢?还是坏的?关于这问题,希望你能够好好地想一想,因为这在目前也是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青年应该晓得的。”“你问我现在在做什么工作,这我很简单地告诉你,我是在做‘救亡工作’,也便是你想做的积极的发动广泛的宣传工作,组织与训练民众。”正是受到这位从事“救亡工作”的二哥的影响,1939年,应端豪毅然加入新四军,与其兄先后共谱了一腔热血洒战场的青春之歌。

朱学勉(1912-1944),宁海县南门磡头应人。17岁到上海,跟着胞兄应野萍(著名画家)学绘画,开始接触进步书籍。抗战爆发后,目睹蒋介石政府的消极抗日,朱学勉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领导抗日,真正拯救中国,他毅然决定奔赴延安。1937年11月,他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悲秋”为笔名写下了许多进步文学作品,书信也成了他和亲友表明思想的主要途径。

陕北公学毕业后,他从延安回到浙江各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皖南事变后调任中共诸暨中心县委书记。当时,国民党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革命形势急剧恶化。在浓重的白色恐怖下,1941年8月,绍属特委决定实行“隐蔽精干”的政策,将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实行单线联系的领导方法。朱学勉任诸暨县特派员,隐姓埋名陈家坞,开起了一家豆糕店,为党的地下工作提供掩护,“朱学勉”的名字就是那时起的。

1942年5月25日,日军发动浙赣战役,浙赣沿线相继沦陷。朱学勉组织泌湖乡抗日自卫队,在“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口号中树起了抗日旗帜。虽然队伍很小,武器很差,却在短短三四个月时间里由一个乡扩展到四个乡,到9月组建为八乡联队,当地群众称之为“三八”部队。同年11月,“八乡联队”随“三支二大”赴四明山参加第一次反顽自卫战,于12月被编为第三支队第六中队。

1943年11月中旬,国民党顽军调集重兵对浙东抗日根据地再次发起“清缴”,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爆发。同年12月,浙东纵队三支六中由四明山开回金萧地区,同时集结了诸暨、义乌等地的地方武装,正式成立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朱学勉任金萧支队一大队大队长。

1944年5月27日,汪伪军独立第四旅千余人兵分两路,向诸(暨)北根据地进犯。朱学勉奉命占领晓天垅最高峰枯竹尖,鉴于兵力处于劣势,只能以退为进,展开了一场艰难的阻击战。眼看炮火连天,浓烟弥漫,很多埋伏的战士都被击中,血肉横飞,惨不忍睹。朱学勉忍着悲痛,沉着应敌,一面传令大家向枯竹尖主峰转移,一面组织一个排的兵力渐次掩护撤退。激战中,他不幸中弹牺牲。战友们化悲痛为力量,奋勇抗争,击退了敌人4次冲锋,保卫了根据地,从根本上扭转了金萧地区的局势。

朱学勉为人民利益而牺牲,人民永志不忘。1945年7月,金萧支队诸暨办事处将枫桥魏家坞的忠义小学改为学勉中学,以此纪念这位献身诸暨的抗战英雄。从戎他乡,魂归故里,故乡宁海同样不忘英勇杀敌的英雄儿女,以他的名字命名“学勉路”,宁海中学便在此路上,以此勉励莘莘学子,继承先烈遗志。  

(方秀英供稿)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