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1年11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十版:民生
2021年11月01日

上海中小学正推行“全员导师制”

多数受访者:很期待,希望能真正落到实处

   本文字数:2527

 

■劳动报记者  郭娜              

“你家孩子选导师了吗?”最近,“导师”成了不少家长聊天时的话题。这学期,上海在之前试点的基础上开始在全市中小学重点年级推行“全员导师制”,各校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

导师能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作用?家长对导师有着哪些期待?近日,劳动报在微信公众号“醒来”栏目发起了一项关于“全员导师制”的调查问卷。

77%受访者尚不了解“全员导师制”

此次问卷调查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共回收有效问卷13592份。调查结果显示:

16%的受访者表示“学校已经开始动员宣传了”;7%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已有孩子选好了导师”;77%受访者表示“不太了解”。

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中小学生的“全员导师制”对社会来说还是新鲜事。

记者了解到,上海从去年开始先后在全市部分区的中小学开展试点“全员导师制”。中小学校全体教师按照一定机制与每一个学生匹配,通过导师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与家长建立协同合作的家校关系,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指导和开展有效家校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校可以根据办学规模、师生比、师资结构等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导师与学生的匹配方式和配置比例,每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配置比例原则上不超过1∶15。

这个学期,“全员导师制”作为上海落实“双减”政策的举措,在已有试点基础上,在全市中小学重点年级推行。其中,初中阶段学校覆盖所有年级;小学阶段学校,可结合办学实际,选择重点年级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可结合育人方式改革和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综合开展全员育人导师制实践。

“我家孩子选了语文老师做导师。”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学校专门召开了主题班会和线上家长会,向学生和家长介绍“全员导师制”。“我的理解就是,孩子在学校有了结对老师,有什么烦恼都可以和导师说,我们家长有问题也可以和导师沟通,不用事事都去找班主任了。”

56%受访者认为孩子多了个“大朋友”

大手牵小手,孩子在学校多了个“大朋友”,对于家长和学生来说,是好事。

在问卷调查中,家长们对“全员导师制”发挥的作用充满了期待。

48%的受访者认为,导师可以在青少年价值观树立关键时期给孩子进行德育正向引导,进行思想引领;

56%受访者认为,导师可以关心青少年心理健康,孩子不愿意说的话可以和导师说,多了个“大朋友”;

44%的受访者认为,可以缓解学生学业压力,孩子有不会的可以直接请教导师;

34%的受访者认为,导师可以给予孩子生活上的关心,弥补家长关爱的疏忽;

42%的受访者认为,导师可以加强家校沟通,及时反馈学生在校情况。

不过,调查也显示,有25%的受访者认为可能作用不大。

导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能发挥哪些作用?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一些正在开展这项工作的学校。

“导师对学生的关心不限于学业成绩,更关注的是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嘉定区迎园中学是“全员导师制”的最早试点学校之一,校长张莉琴说,这个制度让师生受益良多。选了导师,可不能只是虚名,要真正地为自己学生提供陪伴式关怀与个性化指导。张校长说,八年级有位钱勇导师,通过契约方式鼓励学生实现一个个小目标,包括阅读、健身、做家务……有个同学和他签订了瘦身契约,钱勇鼓励监督他每天打卡坚持锻炼,减重了10多斤,完成了自己的小目标。

在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家长们这几天收到了来自学校的一份“家长告知书”。“我们要先告诉家长什么是全员导师制,导师有什么用,我们打算怎么做。让家长先心里有个底。”校长谈莉莉告诉记者,在她看来,导师要对孩子进行思想引领、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和生涯向导。

如何给学生匹配好适合他的导师,学校动了一番脑筋。一年级班主任邱琳老师笑着说:“别看我是班主任,选我的学生并不一定多,竞争很激烈。”邱老师说,在“全员导师制”主题班会上,她将老师们的自我介绍PPT放出来时,小朋友们开心得不得了。

事实上,导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导师,还要成为家长的导师。“‘双减’之后,家长要么索性‘躺平’,要么变得更焦虑。”谈莉莉校长说,导师还要起到家校沟通的作用。

“说实话,我对导师制还是很期待的。”家长肖女士的女儿正在读七年级,从黏人“妈妈宝贝”变成了酷女孩。“以前什么都愿意和你说,现在什么都不说,进入青春期之后,变化很大,作为家长就很着急。”陈女士希望女儿能选到一个她喜欢的老师做导师,亦师亦友,走进她的内心,伴她成长。

上海已为“全员导师制”建立一系列保障机制

“全员导师制”作为新制度,引发受访者期待的同时,他们也更希望这项制度能持续推进,真正帮助到青少年们。

有受访者担心学生多,老师少,无法选到心仪的老师当导师;也有受访者认为,一个老师要当多个学生的导师,可能无法做到细致关心到每个孩子,希望这件事不会“走过场”。

“我女儿自己选了美术老师做导师,可能刚开学工作比较忙,导师和孩子联系还不太多。不过女儿还是对导师很期待的。我也和孩子说可以主动和导师多沟通。”家长杨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避免导师制度变成形式主义走过场,那就要有实实在在的体系支撑。”在宝山区第二中心小学,为了导师制开发了系列课程。此外,学校专门成立了奇绩导师工作室。“工作室有13个老师,各个学科的都有。”工作室主持人陆帅珺告诉记者,老师们在一起研讨,会有更多金点子出来。“我想只有我们老师会当导师了,有机制体系支撑了,才能让导师制度真正落到实处。”陆老师说。

作为市教委“全员导师制”项目组成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枫说,上海市教委为中小学“全员导师制”配套建立了一系列保障机制。比如,在推进机制上,市教委组织市教科院、市教研室、市师资培训中心联合组建专项工作专家团队,指导各区、各中小学编制全员导师制“一区一策”和“一校一策”。在专业保障上,还开发了“全员导师制”《师生关系指导手册》《家校沟通指导手册》《作业命题指导手册》三本指导手册及配套在线培训课程,组织开展多轮全市校长培训、“种子教师”培训,组建学校“导师团”开展教师研训等。

“我们还要基于一年试点工作总结和追踪督导调研,梳理形成导师匹配、师生关系、家校沟通等重点任务落实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定期组织市、区经验交流活动和宣传推广等。同时,将导师的学生发展指导与‘双减’背景下的校内课后延时服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落实等有机结合,尽可能平衡好教师担任导师的工作负担。”王枫说。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