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3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A10:副刊/银潮
2022年03月03日

擂台圣手钱同高

□ 李丽

钱同高(1888—1967),著名儿科医生。

钱同高的一世祖、名医钱祥甫在明末就悬壶济世,声名鹊起于常州,家传儿科,代有名医,可谓名冠常州、累世不衰,到钱同高时,已历十世,成江南名医望族。

钱同高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随父习医,秉承家学,博采古今,五年后于常州化龙巷独立开诊,其医术之高,江浙一带声名远播。据1942年的《中国儿科学·序》记载:“江南医派有两支,费马巢丁在孟河,城派则以常州钱氏居首……城乡之民众抱疾就诊者,如水赴壑。”

钱先生行医时,正是中医举步维艰、有灭顶之灾时。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废止中医案》,要一举歼灭“中医巫学”,钱同高拍案而起,为中华之国医挺身而战。他团结武进、无锡等地江南中医同仁,组建武进国医学会,与同仁们设立“国医讲习所”,亲自授课,培养国医后备力量,让有志于中医的青年免费学习,让国医有更多传人。其中国家级名医张志坚,以及发起第一个女中医学术团体——中国女医学社的中医名师钱宝华,都出自这个讲习所。

同时,钱同高作为当时中医之中流砥柱,无惧风雨,在这山雨欲来之时敢为人先,他团结江南中医同仁,率先提出实行中医救亡活动。作为武进地区的中医代表,他当仁不让,赶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中医救亡大会”,与一群有识之代表奔赴南京,向当时的政府要员请愿……钱同高这种为天下中医兴亡而肝胆忠义、不惧生死的侠义之举,令人敬佩万分。

当年,钱家儿科已是蜚声江南,对“麻、痘、惊、疳”四大病症的诊治,自有独到之处,少儿危重疾病,到了钱家,是抬着进,跑着出。所以,就钱家来说,完全可以置身于这场风波之外,但为了中医之薪火,钱同高却主动接受西医的挑战,跟西医打起一场在中医存亡中起关键作用的惊天擂台。

第一战,一潘姓小儿,得了“流脑”,来势凶险,西医束手无策,断言就算是治好了,也是无可避免地有呆傻愚钝之后遗症。而作为中医代表的钱同高出场,以家中自制的钱氏黑膏汤合大剂凉膈散,两剂同时猛下,三天后热退惊止,后续慢拔跟进,继续用药调理十余天,小孩不仅救活,而且没有半点后遗病症,此战一举全胜。

第二战,消化道中毒。一王姓小儿,患中毒性消化症,西医诊断毒素已入血液,五脏衰竭,洗胃已是回天乏术。可是钱先生却以酸甘化阴法先清消化之道,后又用长清降浊之剂,化解脏腑血脉之毒素,六天后,患儿转危为安。中医之术,有西医无法达到的根治之本。这一记耳光,打得那些中药有毒论的西医派们束手无策。

第三战,西医手术与中医中药。一关姓小孩,是早产儿,腹胀脐突,西医外科认为,此为脐疝嵌顿,只有手术才能治愈,但早产,动手术只有百分之十的把握,患者随时可能死在手术台上,而钱先生则神定气闲、胜券在握,沉着细致地斟酌下药,采用理气消疝之药,三剂下去,腹胀消失,脐突复原。此战大捷!

三场比武,先生似武林大侠,以雷霆之力,沉稳出击,轻捷漂亮,中医之威得以广为传扬。

钱家三百年来的小儿科,早对“望闻问切”有独到研究。小儿不会说话,称为哑科,所以钱先生诊病时,注重在望,望又分先后,望舌象脸色为先,望肢体动作为后,因舌象不可变,痛痒又仅是表面现象。第二为切,脉象为常,所以注重于切。而问,问病情发展和病情,因各位家长的细心程度不同,所以成为辅。因此,钱先生看病,重在细望慢切。

因为小儿都厌恶苦味之药,所以,钱同高想到要在药上做文章,他注重药不求面面俱到,而在于直接扳倒;药味要讲究便于下口和药效,强调清、轻、灵动,注重药的口感,让小儿易接受、快吸收,所以钱家之药材独特而讲究,留存的膏方,是中医界不可多得的瑰宝。

钱家的治法也灵活多样,如独创的治热八法,疗效就极为显著:用宣清降逆法治疗外感咳嗽,用泻肝清肺法治疗百日咳,用调气清化法治疗黄疸,用疏和运化法治疗脾胃病,用健脾滋肾分利法治疗肾病综合征,用玉葛宁心汤治疗心律不齐……

钱同高不因自己医术精湛而自傲,为人和善,常年定期至育婴堂义诊 ,并以此为家规。面对困难病家,不仅义诊,而且还代付药资,有时资助路费……朝代在更替,三百余年钱氏儿科却巍然不动,常州钱氏儿科,福泽乡梓。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