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3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校园晨光
2022年03月11日

统编《语文》下册常见问题答疑,一起来看!

阅读量:3993 本文字数:3364

八年级下册

1.问:《小石潭记》中“卷石底以出”的“卷”以前的教材注音为quán,本套教材没有注音,应该读什么?

答:应该读juǎn。在此前的人教版课标教材中,“卷石底以出”的“卷”注音为quán,解释为“弯曲”。此次编写过程中,编写组、审查组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读quán是不妥的。读quán的意思是“弯曲”,形容词;但“卷石底以出”的“卷”从语法和意义的角度看都应该是一个动词,所以这里读juǎn,意思是“翻卷”。

我们删去quán的注音,但并未加注juǎn,是因为教材文言文注音有一定的原则,一般只注生僻字或易误读字,如果与现代汉语常用音义差别不大,则不加注。不注,就意味着读现代汉语的常用音,即juǎn。

2.问:《小石潭记》中“隶而从之”的“而”表示并列还是修饰?

答:“隶”表示跟随和“从”表示跟随是有差别的,“隶”有仆役、奴仆的意思,这里确切地说应该是“作为仆役跟随着同去”,“隶”是修饰“从”的,所以“而”是表示修饰关系。

3.问:《子衿》中“挑兮达兮”的“挑”注为tāo,《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注为táo。哪个是对的?

答:这个字的读音在不同的辞书中有不同。教材依据的是《汉语大词典》。

4.问:《马说》中“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应该读shí还是dàn?

答:应该读shí。《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新华字典》(第11版)都在“石”的“容量单位”这个义项下明确标注“在古书中读shí”。《汉语大词典》“石”,只有一个标音shí,在“量词”义项下,标为“今读dàn”。

《马说》来自古书,因此应该按照在古书中的读音读shí。至于学生学习文言文必备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则压根儿没有收dàn这个音,把“容量单位”这个义项直接收在shí这个音下,与《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遥相呼应。追根溯源,“石”这个字在宋代的韵书《广韵》上只记了“常只(zhī)切”这一个音,对应到今天的读音就是shí。

5.问:《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过去放在九年级的议论文单元,现在放在八年级,是否仍应按照议论文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答:不应该。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单元,单元教学的目标指向不同,文章的教学重点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篇文章现在编入演讲单元,这就意味着教学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它作为演讲词的特点。这一点在教师教学用书里有详细的说明,可以参看。

九年级下册

1.问:《十五从军征》中,“累累”读什么?

答: “累累”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二声,意思是联贯成串貌;一个是三声,表众多貌。这里的“松柏冢累累”,应理解为众多貌,故应读三声。

2.问:《送东阳马生序》中,“既加冠”中的“冠”读一声还是四声?

答:“冠”作名词,读一声,“加冠”中的“冠”指帽子,为名词,读一声;“冠”单用作动词,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则读四声。

3.问:《送东阳马生序》中“主人日再食”的“食”,应该读什么音?

答:此处应该作“拿东西给人吃”解,应该读sì。

4.问:《送东阳马生序》“未尝稍降辞色”一句中“降”的读音和意思各是什么?

答:这里的“降”读jiàng,“减、退”义,“稍降辞色”的意思是稍微将言辞放委婉些。

5.问: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马作的卢飞快”中“的卢”的“的”,教材中标为四声,一些版本作二声,到底怎么理解?

答:作为实词的“的”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二声,主要是“确实、的确”之意;一个是四声,其中一个义项为“马白额,亦指白额的马”。“的卢”马,指额部有白色斑点的马。根据《辞海》(第六版彩图本)、《汉语大字典》等权威工具书,“的”作“白色”“马白额”讲时读四声。

6.问:文天祥的《南安军》中,“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一句,有些版本作“出岭谁同出?归乡如不归!”到底依据哪个版本?

答:这两个版本都有。四部丛刊本《文山先生集》中是“归乡如不归”,统编教材目前依据《文天祥诗集校笺》(中华书局2017年版),用“归乡如此归”。这是古书中常见的异文问题,二者都有其合理性。教学时建议以教材为准。这两句诗,“归乡如不归”,情感表达更刚烈,“归乡如此归”,突出沉痛悲壮,教学时不妨让学生比较、品味。

7.问:《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为报倾城随太守”,“为报”解释为“为我报知”,有些版本解读为“为了报答”,哪种解释更准确?

答:这两种解释都有道理。历来名家解读也不尽相同。比如,《历代诗歌选》(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选注)翻译为:“为了报答满城的人都随同去打猎的盛意。”《中国文学十五讲 》(周先慎):“为了报答……”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为报句:意谓请为我报知全城老百姓,使随我出猎。”郭锡良等编著的《古代汉语》注:“为报:替我告诉。”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跟随太守前往……” 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替我告诉大家……”

唐圭璋、夏承焘两位词学家都持同样意见,蒋绍愚先生在《杜诗词语札记》中也做出辨析:“为报”是唐诗宋词中的熟语,其意思是“替我告诉”,解为“为了报答”是错的。据此,我们认为,将“为报”解释为“为我报知”更为妥当。

8.问:《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一句“谤讥于市朝”,将“谤讥”翻译成指责讥刺,意思和现代同义吗?对“市朝”的解释“集市、市场”是否恰当?与现代的“集市、市场”有区别吗?

答:“谤讥”翻译成“指责讥刺”,意思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市朝”偏指“市”,指“集市、市场”。

9.问:《陈涉世家》中“楚人怜之”的“怜”字,有人注释为“爱戴”,统编教科书中为何注为“哀怜、怜悯”?

答:“怜”没有“爱戴”的义项。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用“怜”,一定是因为对方有悲惨遭遇。在对方(项燕)没有悲惨遭遇的情况下,表达“爱戴”的意思,不太可能用“怜”。

10.问:《月夜》中“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中的“的”是否应该写作“地”?

答:“的”的使用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吕叔湘先生曾撰文,唐宋时期,用作虚词的de,多写作“底”“地”,大概是因为“底”“地”二字的实词义都是日常应用的字,仍作上声和去声,需要找一个别的字代替轻声音,于是找了不常用的“的”字。“的”自元代逐渐替换了“底”和“地”(《论底、地之辨及底字的由来》)。在五四运动之前,助词de主要采用“的”的形式。1919年“的”字带来的歧义现象引发了一场辩论,当时的学者认为要分担“的”的功能,于是又开始讨论“底”“地”“的”的分工并进行实践,但此后的二三十年,“底”不再有助词功能,而“地”“的”保留了下来。

在现代汉语规范中,表示定语和中心语修饰关系用“的”,表示前边的词语是状语用“地”。这首诗作于1917年,为了体现诗歌创作时的原貌,教材保留了“的”的形式。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问:第10课《说“木叶”》最后一词“一字千里”为什么改为“一字千金”?

答:本文原文的最后一个词就是“一字千金”,网上有些资料改为“一字千里”,是不准确的。

2.问:从单元的写作任务上看,于学生而言在写作的逻辑上,第三单元的“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是不是可以放在第一单元“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前?这样安排,由说明到议论,由浅入深,是不是更好?

答:清晰地说明事理,不是说明事物,写作的难度不见得比阐述观点低。二者都涉及作者头脑中内容的条理化、结构化。而且,本套教材的写作内容多是从单元情境、从单元阅读内容中自然生发的,不是编者预先设定的。从读写结合的角度看,宜按现有顺序排列。

3.问:整本书《红楼梦》的阅读需要的时间很长,教学有难度,建议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经典章节研读”。

答: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任务群之一,且是第一个任务群,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重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改为“经典章节研读”,那就与选读课文无异了。

关于怎样帮助学生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长篇作品,有很多老师积累了很好的经验,也有很多专家教授进行了深入分析,可以参考。比如,深圳吴泓老师的“《红楼梦》专题学习课程指南”系列博文或他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建议及方法》(《语文建设》2020年第1期),又如上海冯渊老师对教材中给出的几个《红楼梦》阅读任务的具体解读和设计(文章发表在《语文学习》等刊物),再如詹丹教授的《〈红楼梦〉整本书的阅读策略》(《语文学习》2020年第4期),等等。

来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