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4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四版:文艺
2022年04月15日

书斋的精神

文/路来森

书斋,不同于藏书楼,也不同于图书馆。三者的共同点是,都可藏书;不同点则在于:藏书楼,藏而不读,重在收藏;图书馆,亦藏亦读,却具有公共性。

而书斋,就不同了。

书斋,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藏书的私密性,空间的私密性。

书斋的藏书,是属于个体的,是为个人的兴趣爱好而藏、而读。其藏书,不仅是私密的,甚至于,还可能是隐秘的,它只为自己而隐藏、而保密,不外露、散布。书斋里的藏书,彰显着书斋主人藏书、读书的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着书斋主人的性格特点、学问趣向,乃至于学养高度。所以,周作人就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自己的书斋不可给人家看见,因为这是危险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何以会如此?周作人又说:“一个人做文章,说好听话,都并不难,只一看他读的书,至少便掂出一点斤两来了。”这,看起来未免有点小气,不过,也确然如此,见书斋主人读什么样的书,也就差不多知道他是一位怎样的人了。所以说,要想学不外露,书斋的私密性,实在也是必要的。

书斋里的藏书,还应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以藏书、读书知名的叶灵凤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间不是经常有新书来滋养的书斋,那是藏书楼,是书库,是没有生命的,是不能供给一个人在里面呼吸生活的。我的书斋生命,就经常用新书来维持。这是书斋的生命,也就是我的写作生命了。”所谓“流水不腐”,是也。只有不断有新书进入书斋,书斋的主人,才能获得知识的更新、提高,才不会落伍于时代。

书斋,是读书的所在,所以,书斋里的藏书,它的价值,其要不在于收藏,而在于阅读、应用。换句话说,它是为阅读而收藏。如止庵先生所言:“书,到底还是要用来读的。”也唯有如此,书斋才能成为一个人精神、灵魂的修炼场。

书斋空间的私密性,则表现在它的被“独享性”。它常常是为书斋主人独自占有,独自享用。人,是需要一点私密,需要一点行为或者精神上的自由的,而书斋,所提供的,恰是这样一个所在。

在自己的书斋里,你可以做与书相关的一切事情。你可以端坐于书桌前,安安静静地读一本书,畅享读书之乐;你也可以不读书,只是在书橱前徘徊、浏览,借此享受一份“坐拥书城”的美感。或者,以自己的手,轻轻地将书橱上的书,一本本抚摸而过,以“肌肤之亲”,来感受每一本书的温度,来体会自己由此而产生的心灵的悦动。你甚至于,可以什么也不做,只是泡一杯茶,然后,在书香的氛围中,静思默想,来安静自己那颗浮躁的心,来抚慰自己那颗受伤的心灵。

书斋里,异常安静,有着特具的书香,特有的文化氛围,它是属于你自己的——属于你的身体,属于你的灵魂,属于你的精神。

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忽视了书斋的一种很重要的精神,那就是它的“生产性”。

我们说过,书斋不只是用来藏书的,更重要的,还是要用来阅读。阅读,要有一个结果,那结果,便是要生产——言语表达,或者文字表达。

同样是叶灵凤,他还说:“作家的书斋,随着他的作品在变化;他的作品,也随着他的书斋在变化。”作家与自己的书斋,存在着一种“相互”的作用:书籍,丰富了作家的书斋;作家,也会在阅读中,写出自己的作品,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或者他人的书斋。

作家,是如此。如果你不是一位作家,那么,你的书斋,也至少要为你的生命提供滋养,从而提高你的生活品位和精神品位;或者,你还可以用自己的言语,向别人传达你的阅读,进而影响别人,给社会提供正能量,如此,其实也是一种“生产”。

书斋的精神本质:在于以书养人,以书造就人,在塑造人品的同时,成就人的一番事业。所以,别辜负了自己的书斋。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