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银大:
胡同里的补锅钉碗匠
□ 记者 蒋雯 文/图
陈银大挑担走街串巷
补锅钉碗匠陈银大
修补类工具
蚂蟥襻将碗固定
补脸盆
大小材质各异的锔钉
补铁锅漏洞
补缸
肩上挑一副担子,担子的一端是带有多层抽屉的小木柜,每个抽屉又分为几个方格,里面装着剪刀、钳子、锤子等工具和大小材质各异的锔钉;另一头是小风箱、小炉台等物件。这就是补锅钉碗匠陈银大的全部家什。
正所谓“炉中升日月,锤下定乾坤”,无论春夏秋冬,陈银大都挑着这样一副担子,走街串巷。碰上有锅碗需要补的人,陈银大就放下担子,坐上马扎,拉起风箱。等炉子烧旺了,砸几块碎生铁放到坩埚里烧化成铁水。只见陈银大左手托一块厚粗布,上面撒上厚厚一层炉灰末,灰末上按一个小坑,用长把小坩勺把铁水倒在小坑里。右手拿起一块厚油布片,贴附在锅的内侧,铁水对准漏处,两手用劲按拧,小洞就被补得严严实实。冷却后用水测试,不漏的话再涂上些油灰,就交活了。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顶多持续十几秒,不然铁水一凝固,就不好补了。”陈银大告诉记者,操作过程中,自己必须全神贯注。
钉碗是更细致的活,腿上铺一块垫布,先把要钉的碗对好碴口,用蚂蟥襻固定。将破碗夹在两膝间,把“金刚钻”缠绕在弓弦上,一手扶钻,一手拉弓,只听“咯吱咯吱”一阵响,沿着碗的破损处钻出了相互对称的几双“小眼”。陈银大一手持小小的铁蚂蟥疤子,一手操小铁榔头,“咣咣咣”几下,一个个小铁疤子就钉入了“小眼”中。最后去掉细绳,一只碗就钉好了。
整套动作一气呵成、行云流水。“很讲巧劲,用力要平均,用力重了,碗要破,不重,则嵌不进小洞。”陈银大说。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补锅、钉碗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陈银大的高祖父在清代起就开始授徒传艺,从曾祖父传至爷爷,再由父亲传至陈银大。如今,他的儿子、孙子都学会了这一传统工艺。北到横山桥、东到横林、西到后潘、南到塘桥,方圆五公里左右,补锅钉碗,找陈家人就对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不再需要补锅钉碗,这一行当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过去,大街小巷里吆喝的“修锅、钉碗、修大缸”的声音少了,老手艺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也渐渐成了人们记忆中的风景。
南京路特软件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