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武师王志鹏(下)
王志鹏
王志鹏与妻(左)女(前)在广东
王灵恩
收徒授艺 行医乡里
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回到家乡宁海。回到宁海的王志鹏为谋生计,凭着自己习武的经历,对跌打损伤及骨伤科治疗颇有心得,他先是在城关孔庙旁设馆行医,一边收治病人,同时也收徒传授国术,可谓一举两得,走了一条传统习武之人的职业路子。
听说宁海有位鼎鼎大名的王老本,四乡有志学武的年轻人纷纷赶至他家,想会会这位王先生。纷纷邀请他到县内城关西门、上桥、白龙潭、南庄及象山等地传授技艺,而一些有志于武术的青年人也慕名而至,踏破王宅门槛,要求拜师学艺,盛况空前。后来如城关的杨宁锡、朱贤东及冠庄的潘志亮诸后生,也纷纷前来拜师。一些喜欢棍棒拳脚的好手,也来同王志鹏先生会会,切磋交流。志鹏先生试手一下,只稍推揉几把,一试便知其身手如何。而王先生素以大好人著称,一经熟人所托,不会拂人脸面,都会慨然应允。故而学生徒弟多了,桃李遍及宁海及周边县市。若从县域之外而论,他所带的弟子则以石浦人居多。一些有志于习武青年想方设法,试图能得到王先生的面命耳提。一般习武者,皆以能得到王志鹏先生的亲炙而倍感荣光。当然,先生收徒有其严格的标准与要求,绝不轻易接纳。大体有此两条:头条看人品,否则易闯祸惹事:二看身体素质与禀赋,能否走习武之途。
尤其是进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当时宁海武术界的现实情形是王志鹏一枝独秀。毫不夸张地说,一个王志鹏的名头,便是宁海武林一张精美的名片。他名头大,南京国术馆科班出身;实力足,拳剑枪操,诸门皆精,尤擅内家轻功,故而武术架子大,动作舒展飘逸,开张疏朗有致;再加上经历丰富,见多识广,在广东等地担任过多处武术教职,尚且还曾是粤军的军中武术教练,绝对的正牌国术高手。
先生在武术上造诣颇深,内外功兼修,博采众长,但以内家拳为主。他先后学了形意拳、鹰爪拳、螳螂拳、谭腿、功力拳、连布拳、查拳、太极拳、南拳、摔跤及多种枪法、剑法。功夫中尤以剑术著称,舞剑飘逸似真若幻,自是得益于他当年在上海麻花路中华国技学会拜师姚馥春老先生,尤其是当年曾吃到姚师的一劈掌,使他尝到内家的真谛,让他终身受用。“直至姚师教我形意拳及三才、连环等剑术,至此稍得八派之大意点。”故而得出“聚精会神,步稳出手,稳定避让,圈少视线,精力一致,上下一气贯通”之体会,受益可谓良多。
作为精武会曾经的入门弟子,他始终恪守“摒除历来技击家门户之见,冶各派于一炉”的会规宗旨。精武会聚集众多功底深、武艺强的武术名家,还有闻名武坛的“精武十套”,这无疑给青年王志鹏打开了一扇前所未见的视窗。故而晚年的他,在总结武术真谛时,留有一些可资借鉴的体会。对防攻他有这样一段体会:“动作省去枝节,取优点何在,练时各派会意融化、贯通迷径,武术亦同。十年纯功,至一交手,忙忙无从对付,不知武术的宗旨在于防攻,若对防法不明,攻法更不可轻动。国考中所得和经验告诉我,多不明防攻二法,故究竟何拳何派为优,只好寻师访友。”又如“清代董海川老到上海,本人受教此乃二十几的事,后到北京,徒众数千计,此时八卦掌盛行,好在走功特长、动静合练上。——走功八卦掌为最详细,练法也难,不在走动中,我的经验也喜练,但不专。黄柏年老师的八卦掌与姜容樵先生手法,有进出少异,时下多从姜容樵先生的八卦掌,孙禄堂先生的八卦掌也有少异。先三师同受董老师的技艺,门生容樵先生据说从张建魁学习的,也有进出之殊,诸功皆兼养生,静功为最周到的,但是不可包括一切武术的范围之内呢!且看决斗中多宗扑击同摔角为优胜,因为国术有扑击同摔角为必学之科。”
在徒弟们的眼里,志鹏先生永远是一位威而不怒的谦谦君子,从不以武术家自居,待人接物,彬彬有礼,是一位有着高尚武德、精湛技艺的武师。弟子朱贤东谈到他的恩师时,满怀感念:“我能遇上王先生,跟他习武,蒙他点拨,使我受益终身。他真是一个令我仰慕的谦谦君子。”这从王志鹏先生的自传手稿中,也可窥斑见豹。他言:“余的目标不愿夸口己之长处,细思只短处多多。”
王先生自幼酷爱武术,几十年如一日,常年练功不辍,故而在武术上下过很深的功夫。先生稔熟各门各派之优长,积年博采众长,糅合创新,独树一帜,从而形成自己武功的特色,故而也有了“精视聚神、有我无他、猛怀静中、凶中存慈、胜中去骄”之感悟,这或将成为他在武艺上能有此大作为的独家秘诀吧。
晚香余韵 武坛绝响
先生一生漂泊,是一位行走江湖的好汉与义士。他行善而不修边幅,官家与百姓一视同仁,不管何人请他出诊,他会一提起篮子就走。穷苦人家看病,他不收分毫药费,一般的随便人家送,从不讲价钱。好在平时行善,他也没受什么大冲击。先生自己好学,也教育徒弟要脚踏实地一招一式用心钻研,持之以恒,方能成就自己,趟出自己的一条路。他带徒传艺,却总不肯收礼,只求本人肯下苦功、肯练,才算为他的学生。先生重武德,左邻右舍从不多半句嘴,附近老少常愿意聚在他身旁,拉家常,嗑琐事,愿听他这位见过世面的先生聊往事,讲趣闻。他教育子女“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的做人道理。他常拿武者的偶像韩信之智、赵云之勇用以自勉,也是对儿徒辈的教诲与期许。先生平素不善饮酒,八十余载始终如一保持清素饮食之习惯。返乡后,他所教的学生遍及县域内外,可谓王氏门下,桃李盈门。当众人投来赞美和掌声,皆称赞他是名家、好汉时,他总是淡然。
他始终牢记师傅们对他的教导,习武人不能恃强凌弱,要有匡扶正义之心,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他是受这样教育与熏陶的,在平常也是这样践行的。故在家乡宁海,留遗许多有关他乐于济困助人的事例。嫉恶如仇是正直武者之天性,作为一代武师,王志鹏显然也不例外。他身材高挑,自带几分威严,一般人不敢近身。若是游手好闲之徒在街上寻衅闹事,欺负人家,遇上王志鹏,那便是该人的倒霉。他会怒不可遏,挺身上前。善良百姓视他为保护神,作恶歹徒听闻便魂飞魄散,四处犬奔。
晚年的王志鹏先生时常惦念牵挂着他的徒儿们。他移居长街后,时常到西大街的城关医院朱贤东处开点药,聊上几句。有段时间先生常咳嗽不治,来到城关医院,由朱贤东给王先生开些“补中益气丸”,让老人带回家,他俩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师徒关系。与先生一直走得较近的,还有一位在冠庄的徒弟潘志亮,王先生一到冠庄授艺,必在志亮的家住上十日或半个月,也是常有的事。
先生秉性耿直,清高独立,且低调做人,不愿依附权势,多次拒绝升官机会。据他弟子朱贤东介绍,王先生曾提及当时在广东,军界曾想给他授衔发委任状,他都一一婉拒。后来中国武术界多次打听查寻王先生的下落,其家人都替他保守秘密。加上王先生老年练功负伤后,曾想把武术拳法整理成册,留给后人,终未能如愿,引以为憾。
上世纪七十年代,其子王必应在县体委执教小体校,旨在培养下一代体育人才。此时的志鹏先生虽年事已高,且晚年定居长街,但时常也来城关,偶到县灯光球场转转,给些指导与建议。1979年4月,年近八旬的王志鹏赴杭参加省国术座谈会,当时宁波地区体委孙主任专门与他就如何传承国术传统、培养青年一代,有过一次深谈,勉励先生能负起这个责任来。在他八十多岁的时候,先生还在灯光球场进行武术表演,鹤发童颜,动作轻盈,以一套稳健老到的形意拳,赢得满场喝彩。
志鹏先生一生技高艺强,也精研岐黄,尤对伤科颇有心得,与眼科张医师等一起创建了长街医院。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做人要学到老。故而他每次出门一定要带上笔记本,时刻不忘向有经验的草药师讨教,并记在本上,不断汲取经验。他对中医伤科正骨也颇有建树,对点穴正骨理筋,提倡手法与练功的有机结合,强调辨证施治,继承了武术伤科派的专长,形成了自己的伤科理念与临床特色。
1985年,劳顿一生的一代武师王志鹏先生,终于走完了人生的八十多个春秋,告别了他珍爱的武术人生。他是近现代宁海武坛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他的人生堪称传奇。
传承国粹,先生从未缺席;武林往事,不应忘怀先生。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