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件根雕的自述
桃源中学九(7)班 王晓男
我被这个匠人模样的汉子带到这个工作室已经五年了。五年前,我还不叫“根雕”。
我长于净土,却拥有着许多别致的名字。意识朦胧的我从初生那一刻起便身处黑暗之中,周身盘根错节,不遗余力地只想与土壤化为一处。及至我被他连根而起,我的平凡、无用而丑陋的本来面目——他身边许多人对我的一致评价——终得重现天日。
“你可真是执迷啊,就爱费那闲工夫。能赚几个钱呢!”
“这叫化腐朽为神奇嘞!”
后来,我从他的口中才得知,我是隶属于黄杨科的。我在工作室待了整整一年,从浸水去皮、干燥除菌到构思雕琢、打磨抛光,最后上色打蜡。我终于有了新的名字。在他的话语体系中,我是天然的艺术。“根雕之宝,宝在天然。贵在独一无二。”五年来,他总爱说这话,且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地向外行人介绍我,以及其他的“杰作”。记忆中,他时常留给我的是一个单调的背影,拿着我叫不上名字的新奇工具,专注于连我都觉得丑陋至极的根块。或挖或凿,或磨或钻,一刹间天地神色都仿若融于他那一方精神之中。
终于,他遒劲、硬直的背影慢慢变得模糊而佝偻,脸上也显现了苍老的哀色。
“啧啧,就爱费那闲工夫!”
他终于不再辩驳,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所谓艺术究竟要归于何处。后来,我频频从他的眉眼之间察觉到那一缕哀色。这个地方,与其说是工作室,不外乎就是另一个破败的小作坊。终于有一天,他对着满屋的“丑陋”喃喃自语,“‘根雕’不是闲工夫。”在他的口中,这里的许多杰作浪漫而不粗野,无尽之妙又在似与不似之间。
我慢慢审视着周围的世界,一处处浑然天成的疙瘩坑凹、残缺块面,一处处苍劲气势的明暗线条、圆曲体面,竟以一种莫名的造型手法有机地结合成别致的韵律。
不知何时,我离开了他。我也不知将归于何处。
我长于净土。那个匠人告诉我,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闲工夫”,叫做文化。
(指导老师:王文波)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