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和的力量
林华烨
一次,听音乐公开课。
上课的老师,很年轻,很温婉。她的声音轻轻的,柔柔的,有晚风吹过树梢的感觉。
公开课,放在多功能教室上。教室有点大,坐在后边听课的我们,得打起12分精神去捕捉她的声音,否则就听不大真切。听着她这样的温和轻柔的声音,我有点着急,就跟身边的同事说了。
同事拿了一个话筒走上前递给了上课的年轻老师。年轻老师拿着话筒讲了几句,声音立马被扩大,也似乎多了些力道的感觉,但是,同在一旁听课的丹制止了。丹,是年轻老师的师傅,这次师徒结对的展示课,就是丹指导的。
课,继续进行着。年轻的老师继续用她轻柔如晚风的声音,带着孩子们赏析名曲,感受节奏,击打三角铁。孩子们很静,没有一个人走神,他们静静地聆听名曲,默默地看老师示范,轻轻地敲打节奏。整堂课,他们表现出了一种虔诚,一种对艺术近乎膜拜的虔诚。
听课的老师们,也沉浸在这种或激昂,或恬静,或张扬,或内敛的张弛有度中。
“这是温柔的力量。”丹说,“我们音乐课,特别需要学生静静地聆听,所以,老师的声音不能太重,要让他们学会主动捕捉声音,而不是把声音灌入他们的耳朵。”
我恍然大悟。忽然想起老校区时那个傍晚的画面。
落日的余辉将暖暖的金黄洒满校园,校园办公楼的东隅,年轻的英语老师带着十来个孩子在大声地朗诵英语单词。散学后的校园略显喧闹,英语老师带着扩音器,浑厚的男中音在喧闹中嘹亮而坚定,他的目光时而追随书本,时而指向单词中念到的窗户、桌子,孩子们虽跟着大声地念着,却摇头晃脑,心不在焉,眼神游离……
“让学生学会主动捕捉声音,而不是把声音灌入他们的耳朵。”一如“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久入其室,人的嗅觉中枢易适应室内的香味。同样的道理,学生对声音的适应也是如此。
毕淑敏在早年当医学生的时候,一天课上先生问他们,用酒精消毒的时候,用什么浓度最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越高越好”时,先生说:错了。太高浓度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清调得柔和一些,润物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是的,很多时候,柔和,更是一种力量。
有这样一句名言:“聪明的家长用眼神教育孩子,一般的家长用嘴巴教育孩子,差劲的家长用拳头教育孩子。”“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眼神也是无声的语言。孩子们是在察言观色中认知这个世界的,尝试对学生轻声细语说话,潜移默化是最好的教育。
学生犯错时,针对事情,言简意赅地指出来,让孩子明白你的态度,然后静静地看着他,给他一个自省的空间,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安静下来,独立思考,给他一个改进的时间。有规矩也有温度,在温柔的坚持里,给他们在内观和内省中学会成长。
上课时,听到学生的窃窃私语就停下来,让时光凝固,让全班的目光跟着你的视线聚焦到那个学生身上。然后,趁着安静,温和地向大家报告刚才的等待占用了课堂多长时间,要用自由活动时间补上。尽管刚开始时停下讲课是挺浪费时间的,但是时间久了,学生就学会了内省和自制。
《大学》中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让心静下来,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就能让事情有个更好的结果。我们知道培养孩子的静气是非常重要的,静心静气才能打开心门,“静能生慧,静纳百川”。
培养孩子的静气,培养孩子的安静力,从我们轻柔而不失力道的声音开始。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