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渊源
王甲村
□赵春
直溪镇王甲村,是一个繁华热闹的农村集镇,高楼矗立,马路宽阔。王甲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从民国36年(1947年)设澄官乡到1983年改登冠乡,再到2001年登冠乡划并为直溪镇,一直是乡政府的驻地。
1400多年前,陶弘景在这里手植银杏,凿井炼丹,民间至今仍流传着陶弘景治病救人的故事。陶弘景,六朝秣陵(南京)人,字通明,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陶弘景早年热衷仕进,初为齐诸王侍读,后因理想落空而辞官,归隐于茅山,自号华阳隐居,直至仙逝。陶弘景隐居在青龙山南腰的“郁岗斋室”(乾元观)著书立说,传道授徒,炼制丹药,济世救人。梁武帝曾多次聘请陶弘景下山为官,陶弘景婉言拒绝并写下千古传诵的《答诏问》:“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能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弘景虽不肯出山为官,但梁武帝每遇吉凶征讨大事,仍派遣使臣前往茅山,征询陶弘景的意见。因此,陶弘景被人称为“山中宰相”。
陶弘景何时居住在王甲村、住了多长时间已无从查考,但王甲村早年叫陶村,村中有陶弘景祠、陶弘景炼丹井等古迹遗存,至少说明王甲村的村民当初是能肯定陶弘景在此隐居过的。为了感念陶弘景的恩德,村民不仅以“陶村”为村名,还特在他的居住处建造了一座“洞虚观”。现在,许多村民都熟悉陶弘景祠、“洞虚观”、银杏古树等古迹遗存的具体位置,一有机会便向外人娓娓道来。
陶村后来为什么又改成王甲村?事实上,王甲村的先祖并不姓王,史料中记载,王甲村原为张氏家族、祁氏家族、芮氏家族的居住地。岁月沧桑,张氏、祁氏、芮氏三个家族逐渐从王甲村迁徙出去,只留下王氏、陶氏、谢氏等几姓家族在此繁衍生息。
王氏家族是金坛名门望族。王甲村的这脉王氏,祖居地应是茅山东麓的西塔山。早年,西塔山的宜庄不但建有王氏大宗祠,而且大宗祠内的“槐荫堂”供奉着王氏先祖正肃公。正肃公就是宋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的进士王遂,王甲村王氏家族属于正肃公一脉。
王遂,字去非,一字颖叔。王遂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先后在二县、八府、二州为官,7次易职,最终官至监察御史、工部尚书、谏议大夫。任监察御史期间,王遂不畏权贵,谏声不断,叙事有理有据,常得皇帝采纳,史称“谠论叠见”。王遂一生清廉,勤政为民,刚正不阿,是君主的得力重臣、庶民百姓的保护神。王遂死后谥正肃,祀七贤祠。
元朝末年(1368年),久居塔山的王氏后裔为避兵乱,由祖居地迁至“山中宰相”陶弘景的原住地陶村。王氏一脉在陶村繁衍生息,十分兴旺,不久,便将“陶姓只有西边一只角”的陶村改名为王甲村。甲,冠以第一。王甲村,泛指王家大族。
可随着历史沧桑,王氏家族的成员一代代地从王甲村迁出,活跃在金坛各地。而王甲村又逐渐引来它姓后裔,以至现代成了王、谢、董、陶等诸姓和谐共处的古村落,而王甲村名却延续至今。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 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