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2022年09月1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第三版:就业
2022年09月14日

沪今年前8月已帮扶7757人上岗

让长期失业青年不再“躺平”

   本文字数:2990

图为青年人正在参加招聘会。   ■资料照片

 

■劳动报首席记者 罗菁

7757人——这是上海今年前8月帮扶长期失业青年上岗的最新数字。距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8000名”指标,已是只有一步之遥。

青年就业,是就业工作的关键一环,更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有一个特殊群体可谓难度最大,那就是长期失业青年。与大多数求职者最大的不同是,这一群体中的人员普遍缺乏就业欲望。这使得这些青年人在“芳华之时”待在家中,成了“宅一族”。本报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尽管长期失业青年的就业难度极大,但是基层正在想尽一切办法,为的就是让他们能够走出家门,不再“躺平”。

最长的连续失业14年

长期失业青年,是上海在近十年间重点关注的群体。

早在2011年时,上海就发现,城镇登记失业青年人数及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11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35岁以下青年人约8万人,约占登记失业总人数的30%,长期失业青年群体的总量约在2万人左右。

自此,旨在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就业的“启航”就业帮扶计划就此诞生,并延续至今。2015年,市政府首次将“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2016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和2022年,上海又多次将“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

何为长期失业青年?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定义基本为符合35岁以下、具有一定就业能力、失业6个月以上的、经过多次岗位推荐仍未实现就业的年轻人。即便有着这样多的条件限定,依然很难想象,在上海各区的街道基层,纳入这样范围的年轻人还不在少数。

采访中,记者听到的一个失业时间最长的案例——是14年。一位职业指导师告诉记者,这位年轻人从18岁毕业后,除了几次偶尔的短暂工作经历之外,至今仍在“家里蹲”,始终没有上班,虽然他现在也不过32岁。

来自于职介基层的反馈,长期失业青年中,真正处于“6个月”左右的反而是少数,因为在这个时间段中,年轻人还往往“心存斗志”。往往最多的失业年龄段集中在1-3年之中,此外3-5年和5年以上的比例也不少见。

另外,从对长期失业青年的自身分析来看,学历低专业差者占据了相当比例;自身“硬件”如长相、身高较差的也有一批;“高不成低不就”导致求职屡屡落空的同样不少,另外,则是一批“懒得上班”的人群。

不愿就业、不想就业、不能就业——这三个“不”字成为了上海长期失业青年的“群像”。

低就业欲望会“宅到底”

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在家“宅”的时间越长,青年人的就业欲望就会越低。

多位基层职业指导专家给出的“红线”呈现出一致,青年人失业期从6个月到达一年,会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为什么长期失业青年的认定标准中,失业时间是6个月,而并非7个月、8个月或者是更少的5个月?”一位就业指导师如此反问道。

大量的实际案例中得以证实,在6个月的时间段左右,虽然青年人出于失业状态,但其心里对工作的渴望并没有失去,不少人依然有求职的意愿,所以在这个阶段,通过就业帮扶还是可以助其上岗。

但是,一旦失业期超过1年以上,不少青年人的心态就会发生转变甚至“巨变”。他们开始降低生活期望,也降低了就业欲望,不少具备就业能力的青年人宁愿“家里蹲”,也不出去找工作。

“到手工资不过3000多,钱少事多,还要每天来回奔波,我干嘛要去上班?”这是一位年轻人对就业援助员上门时的质问,“我在家开销也不大,玩玩游戏不比上班舒服?”这种令人感觉有些匪夷所思的话语,却成为了长期失业青年中普遍的一种心态。

从“伤不起”到“无所谓”,在这些青年人的内心最深处,“找工作”的意愿已经随着时间,被完全隐藏了起来。

而不得不提及的,是这些长期失业青年的家长。很多基层一线的职介工作者普遍认为,年轻人不“上岗”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于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父母观念等家庭因素。

你或许无法想象,在回答就业援助员的问题时,一些青年人都是由父母代劳。而后者普遍的态度是,如果没有一份“体面工作”,那还不如在家“待着”。对这份“体面工作”的标签,则通常伴随着“国企”、“月薪7000元以上”、“离家近”等。这往往会令就业援助员非常无语。

最夸张的是,在基层的排摸中,居然还发现了隐形“长期失业青年”。从社保记录中可以发现,这些年轻人有缴费的记录。然而现实却是,他们并没有去上过一天班,只是通过父母找关系“挂靠”在企业内,单位不会发放薪水,只是帮其缴金,而所有这些支出全部会由父母私下返还给公司。

“换句话说,就是爸妈帮其缴纳社保,从而让其退休后不至于一分钱拿不到。”这位就业援助员无奈地说道,“有了这种‘呵护’,年轻人还怎么会去上班?”

想办法把年轻人拉起来

不能让长期失业青年“躺平”,是上海始终坚持的一点。即便因为种种原因,长期失业青年会处于“慢就业”阶段,但“慢就业”绝不等于不就业。

多区就促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表面上看,很多长期失业年轻人还没有买房买车的贷款压力,大都处在“一人吃饱全家不愁”的状态,还有人因为有家长的接济,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那种紧迫感,晃晃荡荡似乎对个体影响并不大。但是,很多工作都会有年龄的限制,一般35岁就是一道坎,每个人的青春毕竟有限,允许年轻人“晃荡”的时间也不会很长,选择一直“啃老”的人毕竟是少数。

更关键的是,没有了希望,年轻人还谈何梦想?因此,上海各级政府部门都在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唤醒”长期失业青年的就业欲望,帮扶其走上工作岗位。

在杨浦,就有着沪上首个“就业训练工场”,专门“收治”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困难人员、找不到工作的应届生,用“商务模拟”的方式培养他们的能力,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的感觉,重塑这些青年人的内心,让其对自我产生肯定。数据统计显示,年轻人在“工场”接受培训之后,最快的可在一周内找到工作,三个月内首次就业成功率高达8成。不少曾被企业一次次拒之门外的年轻人,最终找到了自己适合的岗位。

浦东新区的36个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则全部落实将失业人员“求职需求码”及“岗位应聘码”海报张贴在中心窗口处,每周后台滚动更新20家企业岗位信息,及时将岗位送到窗口办理失业人员手中。截至目前,填写需求问卷1326人,纳入重点服务对象328人。

黄浦区的“青年助业直通车”则以“职场微心愿”为主题,针对应届毕业生以及35岁以下失业青年特点,精心打磨了全过程就业服务链,通过线上“测、学”,线下“练、做”的“双轮驱动”运作模式,助力青年上岗。区、街道、社区三方还联动打造的“家门口就业服务小站”,帮助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

特别是今年,上海市人社局等单位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工作的通知》并全面启动实施。其中启用了“学员推荐制”等新举措,这是“青年见习计划”实施近20年来的又一次优化升级。

所谓“学员推荐制”,旨在解决就业困难青年被见习基地招录难度较大的问题,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见习学员招录环节的参与度。

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业(创业)指导人员根据基地见习岗位类型、规模等情况为有见习意向的未就业青年推荐与其自身条件相匹配的见习岗位。对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荐的见习对象,见习基地原则上均应予以录用。

见习新政还特别对“一次性带教费补贴”条件进行了优化,鼓励见习基地正式录用推荐制学员。这对失业青年而言又是一大利好,在同等条件下,增加了推荐制学员见习结束后被正式录用的可能性。

据悉,自2002年起,上海市已有超过35万名青年参与了见习计划。上海人社局表示,该计划实施以来,见习政策为上海市连续多年完成“帮助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市政府实事项目、确保登记失业人员中的青年占比维持在20%左右的较低水平发挥了显著作用。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导致部分功能不能正常使用。
建议使用 IE9及以上版本,或 Firefox ChromeOpera等浏览器。谢谢!
现在升级 稍后再说